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率及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排名在前八位的省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作为规模经济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中国医药制造业只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才能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笔者选用行业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两个指标,对中国文化产业2005年~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营性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比较高,近年来其集聚程度在持续下降;而公益性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其中艺术表演团体增幅最大.从地域分布上看,文化产业主要集聚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省域间发展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催化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演变趋势。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根据测算结果,需要进一步诱导和推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梯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可凭借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并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沿海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注意过度集聚和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情况越来越突出,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地选择承接产业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得出我国的产业梯度情况,并运用产业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低梯度地区应承接的产业。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更快、更好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省际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利用聚类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东部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中国各地区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HL集聚和LH集聚省市较少,各时期均有变化.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环境规制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1978~200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7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间、3大区域间的对外贸易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省市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但自从1992年以来,相对差异整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自从1992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日益加剧,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表现为外部差异;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外贸发展领先地区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广东、北京和上海3个省市的增长极效应日益明显,上海代替广东成为中国贸易发展最为领先的地区;中国省市间对外贸易的差异程度日益严重.因此,为了缩小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中央政府有必要在中西部省市培育新的经济圈和增长极,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省市的转移,并加大对中西部省市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9-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制造业集聚变动的新趋势和影响因素.运用制造业总产值计算表明,2005年制造业集聚的拐点已经开始显现;但运用就业指标计算时发现,东部地区的就业密度一直是增加的,制造业总体上还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这种不一致性可以通过各地区乡镇企业和城市非国有单位在经济中比重的差异进行解释.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面板回归表明: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产业集聚,工资成本与运输成本阻碍了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增强长期内有利于产业集聚但统计上不够显著,沿海的地理区位也是有利的,经济开放度则呈现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福建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茸 《发展研究》2004,(6):47-49
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以及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工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扩展,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国内沿海省市在基础设施、产业聚集、政策经营环境等方面不断形成的比较优势对福建省吸引外资提出  相似文献   

9.
谈镇  杨善奇 《发展研究》2013,(10):39-43
对外开放度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联系程度或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本文就1990-2012年江苏省以及2005-2012年东部八省市外开放度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研究、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全国及东部沿海各省市对外开放度相比199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区域内部各省市开放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对外开放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东部沿海各省市,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对外开放指数出现剧烈波动,对外经济存在潜在风险,亟需转变对外发展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和要素向东部地区持续集聚,沿海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出现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的局面.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出现产业区域转移趋向.  相似文献   

11.
王云 《经济研究导刊》2009,(14):101-103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支农政策的创新,越来越引起中央政府和理论界的重视。选取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五年来东部沿海六省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保费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保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并就其发展特点进行了评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政府的鼓励,加工贸易正在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六省发生转移.本文从加工贸易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比较优势,并对中部六省发挥比较优势的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污染产业强度划分与区际转移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萍  夏文静 《经济地理》2019,39(3):152-161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和升圾的压力,能否将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样度转移的现行基础和劣势,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沿海10个省份2005至2014年工业产业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于产业集聚、土地价格、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文章先是由新经济地理模型引入,对于这三者之间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加入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沿海诸省产业集聚对于土地价格具有正向影响;相反,以土地价格为自变量,产业集聚为因变量来看,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力有限;而沿海10省的工业产业集聚拥挤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阻碍作用;与之相反,土地价格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则不显著.鉴于此,文章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必须加快土地确权和交易市场化,同时各省份应合理布局工业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工贸易的动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6905.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5.3%.其中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进口2740.3亿美元,增长23.6%.目前,加工贸易已涉及到我国绝大多数产业,从食品、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发展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化工、机械等深加工产品;从事加工贸易的省区从广东、福建沿海省区扩大到内陆省市;业务往来由港澳地区发展到日本西欧、北美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解决了3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在扩大出口、引进外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使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低价出口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加工贸易产业通过产业升级与转移可以突破困境。已有的研究表明,FDI主导的加工贸易并不必然导致技术外溢,进而有助于本土企业完成升级。内生的自主研发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以扩大内需为载体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东南沿海加工贸易产业的成功转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自主创新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GMM方法与面板门槛进行回归分析并实证检验。GMM的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一阶滞后期对当期的制造业自主创新有着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惯性",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自主创新起着负向效应。而以产业集聚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回归的结果则表明地区差异较为显著,东部和中部的产业集聚具有三重门槛,而西部则具有二重门槛。  相似文献   

19.
基于脱钩理论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构建的产业动态脱钩指数和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判定条件,对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转移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四大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现象。其中,1995-2004年向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2005-2015年则由东部地区向外扩散,不断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可见,2004年是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分水岭。自2013年始,我国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进入衰退期,部分行业出现向外绝对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80—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考察1980—2011年中国19个两位数制造业在省区尺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2004年后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集聚趋势,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2从产业特性看,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3从时间维度看,1980—2004年集聚程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而2004—2011年集聚程度呈持续下滑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