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面临的主要难题(一)经济发展速度、能力与其战略地位不相称。新疆的战略地位之重要无可争辩,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却与之不相适应。近年来,虽然纵向比,新疆发展快、变化大;但横向看,与全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关键,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及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艰巨任务,都要求党组织必须毫不松懈地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认真遵循、运用和不断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而切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这个新疆工作的主题,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上出实招、得实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兵团的城镇化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疆发展稳定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更好地发挥兵团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作用的重大战略安排。兵团应通过加大"设市建镇"工作力度;加大城镇支柱产业培养力度;创新城镇投资建设机制;加大人口向城镇聚集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加强、完善兵团城镇管理体制和社区管理等措施来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完成国家赋予的戍边使命。  相似文献   

4.
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不仅对保障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使乌鲁木齐从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向中亚区域国际中心城市转变,推动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促进中亚经济圈加快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小平 《财经科学》2008,(12):11-13
1978年,以农村土地改革为起点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30年来,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农产品的充足供给,使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温饱不足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吴忠 《江南论坛》2012,(7):52-53
校园安全是社会安全管理,综合治理,有效防范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学校平安和谐,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师生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安宁。有效做好校园安全工作职责重于泰山,关键在于意识,重点在于防范。  相似文献   

7.
谯琳  李娜 《生产力研究》2024,(2):43-47+16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在面临全球环境挑战时的必然选择,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文章从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三重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三个角度进行探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与保险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金融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银行保险、保险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是银保共生发展的优化方向。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制约了银保关系的深化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要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的探索作为样本,探讨三个问题,为什么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何付诸实践?以此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缘由、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础之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全面审视这一理念的价值蕴含、核心要义及实践指向,对新时代深刻理解并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互动和影响不可避免,而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的共生与和谐则是各民族、各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文章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出发探寻了多元文化在互动中遵循的法则、多元文化共生的机制及实现文化共生与和谐所需的条件等,对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避免世界的"文明冲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爽 《大陆桥视野》2014,(14):159-160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举国发展之时对新疆各个方面发展的一个总瞻性会议,是在新时期新疆各个方面发展的一个领航标。所谓教育乃是兴国之本,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助动力。本文通过对新疆的大学现状的介绍,结合新疆发展前景,探讨了新疆的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治理机制作为网络治理的重要部分,在共生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网络治理机制的效用,文章将网络治理机制划分为契约、信任、学习治理机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络治理机制对网络治理绩效的影响,并加入网络治理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根据假设构建理论模型,以山西省和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治理机制对网络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治理能力对网络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网络治理能力在网络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绩效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表明网络治理机制以及网络治理能力对企业网络治理的研究价值,对企业的网络治理与良好运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已成为实施“2011计划”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概念,反映了国内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结合现实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共生理论探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共生关系、共生特征以及作用方式;通过对高效协同创新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的具体分析,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斯坦福大学高校协同创新进行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其共生一体化系统的演化过程,为完善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4年5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等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新疆地区工作做了全面总结,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新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政治工作总目标.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期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新疆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制定了今后新疆工作的目标及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共生是指生态学中,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文章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内涵。然后,对该共生系统的共生特征和物流联盟特征进行分析。接着,从原始驱动力和理论依据两个方面解释物流园区合作产生的原因。最后,建立基于logistic模型的物流园区对称互惠共生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稳定点的意义。通过上述研究,物流园区在理论上具有合作的可能,在实际运作中具有合作的必要,在利润分配时具有合作的动力。因此,广泛而深层次的合作将是物流园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鲍丽洁 《当代经济》2011,(16):146-147
构建产业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重要举措。产业共生是现代产业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产业与产业间的共生关联有互利型产业共生、寄生型产业共生、偏利型产业共生和附生型产业共生四种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供应链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利用共生理论和边际分析原理来确定供应链中不同层次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分配,主要探讨了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核心企业对非核心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供应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学理上基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把握其内涵框架,着力从顶层制度设计、城乡融合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桎梏难题。  相似文献   

20.
工业产业共生体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系实例着手,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核心角度分析产业共生体系中的产业结构,其中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分为物质型共生、能源型共生和混合型共生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共生产业之间生产规模的内在联系。并运用上述理论对KALUNDBORG产业共生体系进行反思,认为该共生体系具有较大的刚性,由此带来共生体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材料数量和种类的过分依赖,会导致共生体系内部经济机制运行不合理。最后得出一个产业共生体系应该遵循的4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