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文章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指出了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课程内容不够、师资配备相对滞后、就业指导形势单一等问题,进而提出高校应从加强就业指导与规划的师资力量建设、开发就业网站和就业平台app、建立就业咨询中心、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四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就业信息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现状,不能做到满足企业招聘与大学生求职的目的,而新媒体的发展,对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使之更加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做到招聘信息有效传播,最终更加符合企业与大学生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招聘信息又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另一道屏障。文章借助传统互联网搭建微信公众平台,改变传统就业信息传递模式的弊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拓宽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建立起传统互联网+校企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平台于一体的三维一体化大学生就业平台,构建助力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媒介选择与期望选择状况,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上海市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媒介的选择策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展网络就业信息资源;高校要对负责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发布的人员进行专业化培养,要与用人单位协同合作,提高招聘信息的时效性;大学生应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政府要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受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社会就业状况每况愈下,日趋严重的低就业率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而高校原有的学生就业指导方式因其传播形式滞后,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及就业服务需求,严重影响大学生能力发展和就业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以及高校整体改革不断推进,新媒体在高校中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就业环境,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增加了就业指导方式,提高了多样化程度,增强了职业指导途径的多维性,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效果。文章根据新媒体信息的传递规律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部要求,按照“加强协作互动”“兼顾线上+线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理,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4个方面,将新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举例分析成功案例,阐释新媒体拓宽就业渠道,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环境,逐步分析探讨新媒体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和价值,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为优化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有益的探索,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优化指导服务,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而社会需求却没有显著增加,又逢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在校培养的重点偏于专业知识而对其他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试图对我院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我院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帮助他们认清自我,树立信心,顺利走上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和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状况;通过对用人单位关于招聘工作的访谈,了解毕业生在求职时通常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就业能力要求。结合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倾向,探索建设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模型——"Ability-Route"模型,从而促进和提升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邢玲 《改革与开放》2016,(17):104-105
课题组通过对江苏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有着显著影响.大学生多渠道积累人力资本、高校合理设置专业、政府积极完善就业市场等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相当突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该文以服务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针对毕业生就业中表现出的问题,着力进行以下七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到基层就业的伟大意义,唱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的主旋律,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0.
张秀荣 《理论观察》2014,(2):156-157
工科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就业的对口率高,但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就业门路拓宽的主要做法有: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坚持分流引导教育;以导师制为抓手做好全员就业指导;丰富就业信息资源;努力实现专业化就业指导;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对于高校毕业生中特殊弱势群体——贫困毕业生而言,就业情况更是十分严峻。对此,社会各界应该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共赢模式,强化政府,企业,高校和贫困大学生四方建设,实现贫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2.
裴蓓 《改革与开放》2014,(8):71+73-71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融入人才市场,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成为了公共基础课程,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为了给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除了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修养,提高就业能力以外,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也需要同时进行,不断创新英语教学,从而使得应届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阐述在资源型城市——阜新转型背景的女大学生就业所面临机遇和挑战,找到女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主要途径,以此给即将毕业和在校女大学生提供借鉴经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多视角就业观,紧跟时代潮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岗位,实现就业领域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4.
在改善民生、构建合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近些年,随着广西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长,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超过16万人。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本调研就是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环境现状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困难和原因,并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途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政     
《今日重庆》2009,(5):6-7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获学费补偿 3月25日,重庆市出台10项措施,全面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到基层可获补贴;高校科研单位按职工数5%,临时聘用高校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今年招聘1.3万名毕业生;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自主创业;毕业生可获免费定向培训;新建200家见习实习基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可获就业援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可获财政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段佳 《新西部(上)》2016,(12):119-119
本文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需求现状及社会上已有的就业信息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充分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需求的对策。在政府层面,应规范就业市场,使就业信息的搜集、传播、利用都公开透明;整合各方就业信息相关资源,加强就业宣传力度。在高校和企业层面,高校应提早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指导,定期对就业市场进行调研,加快就业网站建设,构建就业信息交流传递机制。企业在提供信息时应增加透明度。在大学生个人层面,应及时关注、正确认识就业信息,筛选就业信息,寻找到最适合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吴越 《理论观察》2010,(6):131-132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具有就业准备不足,对就业前景盲目乐观,选择出国升学镀金,自主创业意识较强的特点。加大就业市场开发和建设力度,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坚持"一专业一策",以"不同群体、分类指导"为方式,包干负责,指导和帮助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8.
孙煜 《新西部(上)》2010,(5):150-150,145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阶段复杂的思想状况,认为深入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帮助毕业生解决遇到的思想问题,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应着重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服务;强化诚信教育,提高毕业生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如此。要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应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校合作办学、搭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平台、加强就业指导等有效措施,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周兵 《魅力中国》2011,(14):382-382
据统计,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是年年急增,到2011年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60万人,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将更加严峻和突出。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为了真正解决就业问题,整个社会都呼吁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急需人才的基层就业,希望通过引导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解决人才流向、分配的极度不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