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的一种融资方式备受关注,国内许多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获得融资资金,股权质押在为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时解决了融资问题。但是,泛滥的股权质押隐藏着许多风险,大股东在对公司股权进行质押时很有可能存在为自己谋私利,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掏空公司的行为,影响公司的正常业务和生产生活经营,从而给公司绩效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股权质押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而提出制定优化公司生产经营治理策略,对于优化企业的管理以及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弘  刘星 《南方经济》2012,(9):32-46
本文通过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用以衡量大股东股权制衡的方法,在事件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大股东股权制衡和公司并购绩效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股权制衡程度越高,并购绩效越好;在第一、二大股东股权性质相同的上市公司中,股权制衡难以发挥效用。这说明建立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促进大股东股权性质的多样性,对公司治理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司诉讼是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非常规事件,不仅可能造成财务损失,还可能影响企业声誉,导致客户流失以及后续融资等诸多问题,因此对公司诉讼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基于公司治理文献,本文以2007—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分析了大股东持股对公司诉讼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公司诉讼风险显著降低。(2)随着公司可见性程度的提高,大股东降低公司诉讼风险的作用减弱。也就是说,相较于公司可见性高的企业,大股东在公司可见性低的企业中降低公司诉讼风险的作用更强。(3)相对于股权制衡公司,非股权制衡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公司诉讼风险的效应更强。本文不仅深化了公司诉讼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以及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对于理解大股东在防范公司诉讼风险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Merton模型是度量公司债券进行定价的一种主要方法.文章在Merton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期权定价的思想进一步计算了在现行股权市场价值下上市公司负债到期日期望损失的现值,并得出了上市公司因无法偿还贷款的破产风险最小的最优资产负债率.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评价上市公司的破产风险,为公司的财务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唐洋  孙文 《特区经济》2012,(4):113-115
本文以2006~2008年间定向增发中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进行资产认购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股东分别以现金认购和资产认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以现金认购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而大股东以资产认购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大股东的资产认购方式做出了明显的反应;认购资产的评估增值率与公司绩效呈明显的负相关。本文结论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定向增发监管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亮  姚益龙 《南方经济》2010,28(11):34-46
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发生大股东支持现象?企业内部股权、盈利状况等特征会不会对大股东支持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以2002—2008年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和获得流通权的公司发生支持的概率较大;集团企业作为大股东会比非集团企业作为大股东发生更多的支持,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差别并不显著;企业当期盈利状况并不影响支持行为,但是过去两年连续亏损、面临“摘牌”风险的上市公司和过去两年连续盈利超过6%、具有潜在配股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获得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支持的“制度性驱动”假说。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技术,考察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状况,并且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证明: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整体不高;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弹性;业务相关多元化公司的技术效率大于专业化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技术效率有一定的正影响,但影响不大;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对公司技术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股权制衡的研究重点关注股权制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对其作用机制及路径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忽视了关系大股东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与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大股东持股水平、大股东关系对股权制衡治理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既提高了公司投资效率,也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因此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对于大股东控制程度较低的公司,股权制衡削弱了投资无效率与掏空导致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大股东控制力较强的公司,股权制衡的治理机制并未显著发挥作用。如果公司存在关系大股东,大股东可能采取一致行动实施掏空行为。关系大股东的存在导致股权制衡也难以发挥投资效率促进和掏空抑制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清算威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负面影响较小且可置信度低,因而大股东不会将抑制经理层过度投资的任务完全交给产品市场竞争来完成,而是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股东将自我约束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增加持股比例,加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有效地抑制经理层的过度投资。以2000—2008年间沪深工业类30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0.
张功富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68-75
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清算威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负面影响较小且可置信度低,因而大股东不会将抑制经理层过度投资的任务完全交给产品市场竞争来完成,而是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股东将自我约束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增加持股比例,加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有效地抑制经理层的过度投资。以2000-2008年闻沪深工业类30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之比较为基础,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能及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本文提出并论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能应定位于监督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邱娟 《科技和产业》2012,12(12):128-132
首先对大股东侵占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做了一个综述,选取了2004年和2009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大股东侵占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发现股权分置度变量与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发生呈重要的负相关关系,公司规模有重要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上市公司在集团内部产业链中的分工关系调整作为集团内部产业链重构行为的代理变量,基于PSM+DID模型,考察了分工关系调整对大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工关系调整后,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以及财务违规的倾向与次数均有所提升,从而证实了重构行为的背后,存在大股东私利动机.研究拓展了大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企业集团经济后果研究以及关联交易动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份减持现象是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产生的新现象.在股改之后的全流通时代,大股东倾向于利用种种手段操纵股价,在二级市场上以较高价减持股份,其中盈余管理就是主要影响股价手段之一.如果大股东减持股份过程中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缺乏监管,必将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充实、丰富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小平 《魅力中国》2013,(31):74-75
偿债能力的强弱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将面临破产清算的窘境。因此,为保障投资的安全,投资者必须掌握分析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方法。然而,以往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社会公众投资者,对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并不在意,而是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上,这样有些舍本取末。现在,我们必须重视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新破产法即将出台,上市公司不死的神话也将随之破灭,而公司一旦破产,投资者将血本无归。因为在破产清算阶段,公司所剩的资产都是用来清偿债务的,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几乎所有的破产案件都不会出现清偿完后还有刺余财产返还股东的现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鉴于公司的财务行为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依据1999年—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具体探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大股东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特殊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探索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制衡机制。研究显示,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控制力(或联合控制力)、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五点建议,试图限制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以保护中小股东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7.
黄大为 《特区经济》2006,(6):115-116
本文尝试通过对詹森——麦克林模型的拓展来解释我国股票市场比较普遍的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一般模型表明,“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并不是大股东侵占行为产生的充分条件,诱导大股东如此行为的因素还包括大股东属下的其他经营单元的相对经营状况、大股东在上市公司的股份大小及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倾向等。具体到我国股市来看,国有股、拆分式的上市方式、畸高的发行市盈率等因素大大增强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毕雪东 《特区经济》2008,(9):112-113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问题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顽疾。本文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经验数据出发,探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的主要形式和产生原因,并提供了相关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对上市公司占款现象的根除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控制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对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负债没有发挥控制作用的情况下,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出于剥削的动机,会利用上市公司下属的子公司进行更多的负债融资,从而控制更多的公司资源,对外部投资者进行更多的剥削;而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审计质量和公司类别都会对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下属的子公司进行更多负债融资的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月晗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13-116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面临着第二类代理难题,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损害事件也屡屡出现。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在动机、方式等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内部治理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存在不同观点。基于此,对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探究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作用,为今后大股东掏空及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