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刚 《广告大观》2006,(6S):129-129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广告研究已初具规模,广告学已经成为显学。在中国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科中,广告学专业超过新闻专业跃居第一学科,从事广告教育研究的人数超过了2000人。中国广告学研究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前夕。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告学专业教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均 《中国广告》2003,(10):88-92
广告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从第一家高校开设广告学专业算起,迄今仅有20年的时间。目前虽然全国已有180多所高校开设了广告专业或增设了广告学方向(含专科层次),但是,广告学专业究竟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仍是目前我国广告学教育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对国内部分开设广告专业的高校作了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8份,其中被调查的大二学生占39.11%,大三学生占43.29%,大一和大四学生占17.6%。现将本次调查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桃良 《广告大观》2009,(6):97-1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新的要求,广告学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广告学教育的办学思路,尤其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广告学专业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和地方经济文化的特点进行教学。根据广告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当下的文化发展,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为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目的在于提升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广告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告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人才的储备。作为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的基地,高校广告教育一直是备受业界关注的领域。从第9期开始,本刊推出“中国广告院校行”专题,以展现中国广告教育的现状。这一期,我们介绍的是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  相似文献   

5.
广告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广告学的理论教育融合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然而,这些学科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广告学理论和广告实务能力却有一定的跨度。这个跨度对讲授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大众传播学在广告专业的教学为例,分析高校广告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优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殷娟娟  万燕 《中国广告》2009,(2):125-128
江西高校的广告专业已经有了15年发展历史,现在有20所高校招收广告学和广告设计方向的本、专科学生,有三所学校招收传播学广告学方向的硕士。目前,江西高校有一支170名左右的广告专业教师队伍,为江西本土和发达地区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本文从江西高校广告高等教育的布局、历史、现状和社会评价的研究中发现了江西广告高等教育的七大问题,为后期的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海凤  李芳 《广告大观》2004,(12):158-159
面对中国广告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困惑,让我们再一次回过头来,对广告专业的理论学习基地广告教育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广告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是什么?怎样培养属于中国的广告专业人才?广告教育有本土化,国际化之分?…,在10月21日举行的“中国高校广告论坛”上,我们听到来自各高校广告专业教师们的不同声音,但愿这样的声音能够对今天的广告教育现状有一个警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中国广告》2010,(9):121-123
中国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可以提供改革的借鉴和指导。本文总结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方法和经验,联系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这些方法和经验在广告学专业教育创新中应用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杨慧 《中国市场》2011,(36):181-182
目前高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有《广告学》课程,不同的专业对《广告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异。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课程教学重在实践与应用,且强调广告作为市场营销策略之一。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中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多年的《广告学》课程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九七年是我国高校广告专业教育迅速国际化的一年。著名世界跨国广告公司--日本株式会社电通出资六百万美元帮助我国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广告学专业的教学,不仅捐助成套教学设备,而且派出公司室长、局长、部长等高级干部组成讲师团,赴六所中国高校讲课。上海是我国广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近年来,日本、美国、法国等大广告商纷纷开设讲座,推广其公司技术和形象,台湾、香港等地的广告商更是频频渗入上海广告市场。广告经营国际化必然会涉入专业教育。这些情况对提高我国广告教育水平是有益的。但不能否认,  相似文献   

11.
孙小兵 《中国广告》2012,(1):121-123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市场对广告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对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淼群 《北方经贸》2008,(6):141-142
近些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扩大很快,随之而来的研究生的质量培养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的四个方面: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完善的知识结构、开放自由的实验实践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袁安府  王晓锋  黄佳 《江苏商论》2012,(12):156-160
对美国的分类有针对性的研究生教育、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以及俄罗斯严谨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论述。指出我国的研究生应按学术型与专业型分类,在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上应按该两种类别区别对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选拔与指导,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要特别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研究生信息交互网络作为研究对象,以师范院校研究生交流网络为例,从研究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角度寻找并勾画出研究生之间交流网络的结构,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相应的参数和指标进行中心度分析、小团体分析和小世界效应的验证,以期从完善结构的角度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Based upon their findings in a survey of advertising educators.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 the authors cite a lack of agreement on the proper content, the value, and the aims of advertising education.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is failure to achieve consensus is actually a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which is further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educators have achieved neither the respect of nor the leadership in the field. The authors maintain that educato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command both but that they themselves must correct the situation through meaningful interaction win practitioners and thus resolve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and make their rightful contribution to advertising.

Note: The authors wish to thank Davenport Bruker,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y of Georgia, for his valued assistance in conducting the survey u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6.
徐红  王君  冯易  陈薇 《中国广告》2009,(2):129-133
多元集成式"三合一"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包括"一专三元"因材施教的广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围绕专业课程进行的各项教学改革和"1+1+1"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实践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在教学研究、毕业设计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培养的学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各类学习竞赛、课外实践活动和广告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advertisement and context type on the responses to advertisements for different brands of new and existing products were teste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243 graduate students) a positive emotional advertisement and a non‐emotional advertisement for a well‐known and a new brand of printer were tested in a positive emotional context and a non‐emotional media context.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206 graduate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al and non‐emotional advertisements for new brands of watches and healthy drinks were tested in an emotional and a non‐emotional context. The type of context moderated the responses to advertisements for the well‐known and new products: a positive emotional context led to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advertisement and the brand and purchase intention for the well‐known brand than for the new brand. A non‐emotional context led to more positive responses for the new brand than for the well‐known brand. In general, emotional advertisements led to more positive affective reactions and non‐emotional advertisements led to more positive cognitive reactions. However, the type of advertisement did not have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sponses to advertising for the new or well‐known brands or different product types. The studies illustrated the relevance of media context for advertising new versus existing product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author asserts that the quality of advertising education in four ye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improved with age. Graduate courses in the field of advertising have aided teachers into becoming more research oriented. Schools of business have moved their advertising programs into a management technique direction while journalism/communications programs have stayed more on the functional and creative sides.

Advertising education is stronger today than at any time in its brief history. yet there are weaknesses. Some claim that schools are still not giving a strong moral and social responsible base to our students. Educators feel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current material to use in the classroom. They also feel that there needs to be more campus cross-fertilization bringing students together with other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