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今年1月财政部发布和修订了8项会计准则,对其中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两项准则所作修订均涉及到公允价值问题,进而也影响到投资和无形资产准则中的计量问题,修订前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应按公允价值确认受让的非现金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在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情况下,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的资产,而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按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痢疾(或股权)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不再区分同类与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这种由公允价值向账面价值的转变,并非是对公允价值的一种否定,而是需要我们对公允价值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好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1999年6月《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正式发布(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要求企业在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中采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记入当期损益,鉴于目前我国评估机构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经验比较欠缺,并且专业人才比较少.因此人为操纵因素过多的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粉饰财务状况.于是,财政部在2001年1月发布了修订的非货币性交易的准则.修订后的准则不再允许非货币性交易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监督有些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也是财政部根据现实情况所作出的无奈而又明知的选择.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竞争体系逐步完善,一味限制公允价值的使用又是一个不公平的措施,于是对将公允价值再次引入了企业会计准则.此次新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考虑原准则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规定了其运用时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方应按如下公式计算确定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确认的损益: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应确认的损益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 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交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  相似文献   

4.
朱裕生 《广东审计》2001,(11):16-19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前后内容变化很大。“现准则”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取消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和两类非货币性交易的划分,减少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一律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取消了交易损益的确认并简化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本文就该准则修订前后内容的主要差异作了逐一辨析,旨在分析、探讨其修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李小明 《西部财会》2007,(10):23-25
财政部于1999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和2006年进行了修订。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计量;对非货币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作了规范;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详略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基础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资产的计价标准通常可以采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等形式,不同的计价标准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不同的.例如,甲公司与乙公司进行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假定甲公司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 000元,其公允价值为1 200元;乙公司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 400元,其公允价值为1 250元.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要区分是否涉及补价进行会计处理。如果非货币性交易没有涉及补价,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如果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补价,则不区分支付补价与收到补价分别进行会计处理。按照税法规定.非货币性交易都应该视同销售处理。在新准则中,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在资产置换中产生的差额收益不能计入企业利润,只能算做是资本公积金。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情况下,如果不涉及补价。交易双方均不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按照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确定: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从收到补价方看.由于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的赢利过程己经完成。因此,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扣除补价.再加上已确认的收益,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在实际处理这类交易时.由于企业的交易行为难免会涉及诸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税金问题,使得确认补价收益和换入资产入账价值问题变得复杂化。但是,涉及税金的收益核算问题,现行的准则及有关指南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和解释,笔者拟就该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准则》颁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控制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的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现象。但笔者认为其中关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值得商榷。一、《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物易物,一般不收付款项,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价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是否确认交易损益。《准则》首先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在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方面、补价收益确认方面及存货公允价值认定方面存在着缺陷,应从两个方面加以修正。一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其差额作为当期损失,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二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的收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补价有关的税金及附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收到的补价。  相似文献   

11.
第一 ,不再区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 ,也不再区分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两种情况。而是要求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在有补价的情况下 ,将补价部分确认为收入。第二 ,简化了披露内容。原准则要求企业就非货币性交易披露较为详细的信息 ,比如非货币性交易的类型、涉及的金额、计价基础以及实现的损益。修订后的准则对此作了简化 ,只要求披露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的类别及其金额。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前后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在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方面、补价收益确认方面及存货公允价值认定方面存在着缺陷,应从两个方面加以修正.一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其差额作为当期损失,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二是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的收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补价有关的税金及附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收到的补价.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以物易物等现象日渐增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与货币性交易在收入确认和资产计价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非货币性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正确确认交易损益的实现以及资产的入账价值.本文结合实例对企业日常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二)单项资产交易中涉及补价: 准则中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发生补价,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⑴支付补价方: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补价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按上述公式入账,不会产生非货币交易的损益。 ⑵收到补价方,应首先确认收益,再确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应确认的收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按上述公式进行核算,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差异越大,补价中确认收益的比例就多,但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还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主要…  相似文献   

15.
孟彩英 《价值工程》2005,24(3):108-109
《企业会计制度》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作出了若干规定。但笔者认为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与会计的基本原则谨慎性,相关性,可靠性不相适宜。为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意见:先对换出资产进行处置,再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希望能使会计操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会计制度》对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中应确认的收益的计量方法及其解析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核算时,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A资产入账价值。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按下列公式确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自2000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执行。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待售资产之间、非待售资产之间涉及多种资产的交换作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作为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前者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一般不确认损益。只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者一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  相似文献   

18.
三、对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作了重新规定 1998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199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规范企业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这两个准则中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例如,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9.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了系统规定。概括地说 ,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货易货 ,除补价外不收付款项。所以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以什么价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格 ,何时确认交易损益 ,以及对换出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抵消。一、新修订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特点第一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实施 ,有助于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是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具体会计准则 ,财会人员对它还很陌生。这个准则策划的时间短 ,难免有不够妥善、周全的地方。这里就我们学习准则遇到的问题 ,提一点商榷意见和改进建议。一、关于判断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问题准则指南第一点“基本要求”和第三点“关于定义”的第 3小点对“非货币性交易”中都规定了判断标准。就是 :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低于 2 5%(含 2 5%) ;或 ,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 2 5%(含 2 5%) ,都视为非货币性交易。以上两条标准 ,任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