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焦点人物——傅成玉6月24日,中海油就竞购优尼科发表公司首席执行官傅成玉声明书,声明宣布中海油相信这项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对优尼科股东十分优越。声明强调,优尼科现有储量的70%位于亚洲,这也正是我们认为这项交易完全合乎商业情理的原因之一。声明再一次指出,中海油将保留优尼科绝大部分员工的工作。7月3日,中海油宣布,已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提交通知书,要  相似文献   

2.
《海外经济评论》2005,(34):30-31
【香港《南华早报》8月3日】今年6月,在中海油宣布以185亿美元现金竞购优尼科后不久,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半开玩笑地说,这桩交易不是让他成为英雄,就是让他成为烈士。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5,(31):45-45
【英国《金融时报》7月27日】在是否将收购优尼科(Unocal)的报价再提高5亿美元的问题上中海油(CNOOC)犹豫不决,与之前的挥金如土大不一样。这家国家控股的中国石油大企业已出价201亿美元巨款,包括承担优尼科债务及优尼科与雪佛龙(Chevron)的)分手费。中海油的借贷成本微不足道,这多亏了它的国有母公司及它强劲的偿债能力。但优尼科现在设定了一个价格,如果中海油出到这个价格,那么优尼科将不再接受雪佛龙的报价而转向推荐中海油的收购提议,中海油反而沉默不语了。  相似文献   

4.
上任     
傅成玉 4月8日,“石化三雄”高层发生变动。中海油党组书记、总经理傅成玉空降中石化集团,接任董事长一职;同一天,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王宜林出任中海油集团董事长;中石化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石化股份总裁王天普提升为集团总经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之一,中海油近年来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和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这两起竞购相隔7年,但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后果。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了,但是收购尼克森获得了成功。,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本文对两起收购进行了简要回顾,从收购公司所在国家、舆论、中海油自身操作等方面对两场收购成败之别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公司     
《中国经济周刊》2005,(30):11-11
中海油撤回优尼科收购要约,聚友网络再遭大额诉讼,国美电器收购深圳易好家。  相似文献   

7.
中海油摆出志在必得的姿态与雪佛龙争购优尼科.其经济成本之高大家有目共睹.其政治性风险更不容忽视美国石油勘探和生产商优尼科公司8月10日宣布,该公司股东在当天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上投票批准了优尼科和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合并的协议。这也意味着中海油在与雪佛龙进行的优尼科并购竞争中失利, 而这种失利是由经济成本过高和政治性风险两个方面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之所以成为国际焦点,并不仅仅因为中海油抛出高达1500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价格,而是中国志在必得的姿态表明了中国在能源问题上的一种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9.
【英国《金融时报》7月19日】对中国人意图的怀疑正在破坏与中国打交道时的理性。中海油(CNOOC)对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收购报价引起了美国部分商界领袖和政界人士的忧虑,而那些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和日益强大的国力感到恐慌的人尤为忧虑。但中海油的收购报价对优尼科股东们而言显然是个好消息,因为从财务角度看它比其它竞购报价更优厚。  相似文献   

10.
尽管人们对海尔收购美泰、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给予厚望,但海尔和中海油还是无奈的做出了从这场跨国盛宴中退席的决定:虽然如此,但是这场“入侵战”无疑也为中国其他企业上了一课,也许今天收购的不尽如人意可能成为他日国际长路上一笔财富,因此——  相似文献   

11.
《海外经济评论》2005,(33):19-21
正如2500年前的中国哲学家孙子所说的一句话:“以退为进”。中海油撤购优尼科事件并未违背中国公司向海外实施经济扩张的战略,倒是吸取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资》2006,(1):96-96
米塔尔钢铁公司控股华菱管线;张裕集团股权转让;海尔汪竞购美国美泰克;中海油要约收购优尼科;2005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相似文献   

13.
事件     
130亿美元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有人士分析,中海油全盘收购优尼科将有难度,可以利用其国有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财务帮助,或使用出售优尼科美国资产所获的收益。据悉,这起交易目前仍处在谈判的早期阶段,如交易成功,将标志着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产生。  相似文献   

14.
媒体     
《中国经济周刊》2005,(21):10-10
美国发难导致中美贸易争端升级;美国不应迁怒于中国;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显转机;民营资本金融化的误读;盈利预期黯淡。  相似文献   

15.
袁宏明 《新财经》2005,(9):73-75
醇醚燃料的大行其道,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格局6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提出,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Unocal),立即在美国政界和商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政治压力最终扼杀了这项市场交易。7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交易押后141天才进行审议。一周后,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宣布放弃收购。这场商业交锋激烈进行的同时,国际石油价格正在迅速爬升,8月12日,纽约商业期贷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升  相似文献   

16.
去年底,美国《时代》周刊评出2005年全球14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两位中国人榜上有名:一个是章子怡,另—个是傅成玉。而这一切,都缘于一场轰动美国朝野的跨国并购。海外赤子三进三出“中海油”1951年6月,傅成玉出生在黑  相似文献   

17.
【澳门《澳门日报》8月22日】油价每桶冲破65美元,美国一些地区油站高级无铅汽油每加仑零售价也突破了3美元大关,中国广州市出现“争油”,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油公司成为政治事件……国际能源价格续创新高,对经济成长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8.
一周公司     
《中国经济快讯》2010,(40):13-13
中海油21.6亿美元美国"买油"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失败5年以后,10月11日,中海油宣布斥资21.6亿美元购买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公司位于德克萨斯的页岩油气项目股权。首期交易为10.8亿美元现金,该交易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此外,中海油将替切萨皮克支付其所持有权益部分中75%的钻井及其他费用。  相似文献   

19.
一周公司     
《中国经济周刊》2010,(40):13-13
中海油21.6亿美元美国"买油"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失败5年以后,10月11日,中海油宣布斥资21.6亿美元购买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公司位于德克萨斯的页岩油气项目股权。首期交易为10.8亿美元现金,该交易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此外,中海油将替切萨皮克支付其所持有权益部分中75%的钻井及其他费用。  相似文献   

20.
资讯:媒体     
《首都经济》2005,(10):10-10
《中国金融》: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现代广告》:人才——中国广告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新营销》:科特勒营销新思维的两个变量,《中国企业家》:傅成玉反思中海油收购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