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2007—2011年大股东减持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的静态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股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掏空和减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越严重,大股东减持概率和减持比例越大。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进行分组以后发现,对于私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越严重,大股东当年的减持概率和减持比例越大;而对于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和减持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的肆意"掏空"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败坏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因此洞悉大股东"掏空"的根源,探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路径,构建制衡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大股东"掏空"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大股东"掏空"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治理大股东"掏空"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沪深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的重要政策,以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年报问询函数据为样本,考察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式问询函监管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进一步将问询函区分为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和未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发现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上。从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动机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更强。从大股东“掏空”行为实现的客观条件来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在法治水平较低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介绍0ECD区分的三种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缺陷入手,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方面的剖析,主要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行为角度,分析了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而使得中小股东利益受到较大侵蚀。并针对此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来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的发展,投资者利益保护开始逐渐成为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核心问题。当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时,资本市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较为缺乏,同时对大股东的约束力又不够,大股东就很可能采取转移价格、关联交易、剥离资产、侵占资金等方法来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虽然股权较少,但是在资本市场上数量巨大,所以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问题,大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做出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基于此,本文认为股权结构的改善对于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视角的公司治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林   《企业经济》2005,(9):74-76
本文从公司治理的宏、微观机制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指出公司治理的宏、微观机制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并阐明当前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的几点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8—2019年中国沪深A股被实施风险警示企业的同城企业样本,考察城市新增风险警示信息对同城非警示企业大股东掏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发现,风险警示信息对于同城企业的大股东掏空行为具有治理效应,即城市新增风险警示公告会显著抑制同城非警示企业的大股东掏空程度。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工具变量检验、安慰剂检验和倾向得分匹配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渠道分析表明,风险警示信息一方面通过城市内企业之间的基本面关联产生传染效应,另一方面,本地散户投资者群体内部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增加了其对同城非警示企业的风险预期,从而对非警示企业大股东掏空形成威慑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风险警示信息对同城非警示企业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警示企业基本面状况较差和本地偏好程度较高时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寥筠  翟淑萍 《经济界》2009,(1):42-46
基于“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着力于解决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而我国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却容易引发新的代理问题——控制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因此,本文从理论上构建基于股权结构相对/高度集中的公司治理分析框架,并建立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有益的补充,而且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制度的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9.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能体现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程度。当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低于一个临界值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极度分离使控股股东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掏空行为;当股权集中度高于这一临界值时,控股股东就会因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统一而勤勉工作。文章构建能够激励大股东勤勉工作的股权集中度模型。发现大股东勤勉条件与公司资产回报率、控股股东投资回报率、掏空被发现概率以及罚金有关。文章的结论一方面有助中小投资者判断公司控股股东掏空动机是否强烈,从而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监管层可通过改变大股东勤勉度的决定因素来影响该临界值,在对大股东激励的同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对中小股东"掠夺"现象的普遍存在。本文以代理理论、掠夺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的原因,阐述了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然后根据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提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  相似文献   

12.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培育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一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更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完善证券法规、提高证券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培育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一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更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完善证券法规、提高证券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的发展,投资者利益保护开始逐渐成为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核心问题。当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时,资本市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较为缺乏,同时对大股东的约束力又不够,大股东就很可能采取转移价格、关联交易、剥离资产、侵占资金等方法来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虽然股权较少,但是在资本市场上数量巨大,所以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问题,大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做出研  相似文献   

15.
透明度是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难题之一。资本市场上违背透明度原则,频繁披露虚假信息等财务欺诈行为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并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力量比较薄弱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改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现状,加强透明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财务信息透明度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影响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因素,提出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以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部人控制模式异质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大股东掏空与高管薪酬粘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强式股东控制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掏空与薪酬粘性不存在显著关系,非强式股东控制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掏空显著加剧薪酬粘性,大股东掏空程度越严重,薪酬粘性越强。在非强式股东控制模式下,进一步按照市场竞争程度高低分组,发现与低市场竞争压力相比,高市场竞争压力下大股东掏空更能加剧薪酬粘性。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完善企业薪酬契约制度,以制度增强对大股东与管理层的制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转回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从而为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空间,也为大股东减持掏空创造了条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乐视网高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形成原因、形成路径和最终目标。研究发现,乐视网递延所得税资产主要来源于非全资子公司亏损,乐视网一方面通过过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粉饰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抬高股票价格和公司总市值,另一方面大股东则通过择机减持掏空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2010年4月至2016年3月的月度数据,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投资者情绪指数,然后将其作为情绪因子加入到经典的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中,以分析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能够对股票收益产生显著影响,但投资者情绪对股市的解释程度较低,加入情绪因子的三因子模型则能对股票收益进行较好的解释;小盘股、高市盈/净率股和高价股的股价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反应更加敏感。为降低投资者风险,减小股市波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纪玲珑 《财会通讯》2021,(10):61-65
文章选取2011—2018年存在大股东增持行为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上市企业大股东股份增持对市场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并探讨企业大股东和高管股票增持背后的动机.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股份增持行为会提振投资者信心,且大规模的增持对投资者信心提振强度高于小规模的增持,牛市阶段的增持对投资者信心提振强度高于熊市阶段.但这一机制不具有持续性,在T+2期投资者信心回归到初始水平.2011—2015年创业板企业主动增持存在股价低估动机,但业绩增长和管理动机不存在,2015年后三种动机均不存在,表明大股东增持隐藏有其他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