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委托人和代理人角度分析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需求,提出一个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需求的理论框架。从委托人角度来说,在本级政府与本级各国有单位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本级国有单位对本级政府承担了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其中包括财务报告责任,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本级国有单位不一定能良好地履行其财务报告责任,因此,本级政府会推动建立针对本级国有单位财务报告责任的治理机制,审计是这个治理机制的成员。从代理人角度来说,本级国有单位基于信号传递需求或保险机制需求或良好地履行其财务报表责任之需求,也可能存在财务报告审计需求。  相似文献   

2.
郑石桥  郑羽飞 《会计之友》2021,(14):156-160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现了本级政府作为代理人的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包括上级政府、本级人大和本行政区公众.上述委托人通常选择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主体;代理人如果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作为揭示机制,可能选择政府审计机关,如果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作为信号传递机制或保险机制,则通常会以民间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主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选择出现差异,协同的方法是:当本级政府没有发行有价证券时,选择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当本级政府发行有价证券时,由政府审计机关选择民间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主体,并对其审计质量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3.
郑石桥  郑羽飞 《会计之友》2021,(14):156-160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现了本级政府作为代理人的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包括上级政府、本级人大和本行政区公众.上述委托人通常选择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主体;代理人如果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作为揭示机制,可能选择政府审计机关,如果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作为信号传递机制或保险机制,则通常会以民间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主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选择出现差异,协同的方法是:当本级政府没有发行有价证券时,选择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当本级政府发行有价证券时,由政府审计机关选择民间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主体,并对其审计质量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4.
俞俊  郑石桥 《会计之友》2021,(4):151-155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客体的核心问题是哪些单位要纳入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的范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中的审计客体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客体的理论框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依赖的是本级政府与本级国有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本级政府作为委托人的审计需求出发,代理人是审计客体,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客体是部门预算单位,包括本级财政部门、本级国有资源管理部门和本级国有资源使用单位中的部门预算单位;从本级各国有单位作为代理人的审计需求出发,代理人本身是审计客体,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客体是部门预算单位本身。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客体的两种观点中,文章支持报表观,但对国有企业的处理要具体分析,资金观不恰当地扩大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客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郑石桥 《会计之友》2021,(3):141-146
“谁来审计”是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分别分析基于委托人审计需求的审计主体和基于代理人审计需求的审计主体,提出一个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主体的理论框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依赖的是本级政府与本级国有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委托人角度出发,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主体选择权属于本级政府。以独立性、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本为依据,本级政府一般会选择政府审计机关来负责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但可以通过审计业务外包的方式引入民间审计机构参加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从代理人角度出发,如果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作为传递机制将某些信号传递给某些国家机关,则通常会选择政府审计机关;如果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作为传递机制将某些信号传递给国家机关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则通常会选择民间审计机构;如果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作为揭示机制,通常会选择政府审计机关。  相似文献   

6.
郑石桥  蔡梦珏 《会计之友》2021,(16):156-160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终极目标主要是本行政区公众、本级人大、上级政府作为委托人的审计目标,也包括本级政府作为代理人的目标,直接目标是审计机关的目标.终极目标是抑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责任履行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以促使本级政府更好地履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关责任,并增加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可信度.直接目标区分为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前者与审计主题相匹配,后者与审计标的相匹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其审计总目标是真实性,审计标的分解为交易或事项、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它们都有各自的审计具体目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其审计总目标是健全性,按制度所规范的事项和控制环节分解为审计标的,具体审计目标都是设计健全性和执行符合性.终极目标是直接目标的基础,直接目标通过揭示路径、震慑路径和抵御路径服务于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郑石桥 《会计之友》2021,(5):156-160,F0003
“审计什么”是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内容,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内容的理论框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所依赖的是本级政府作为委托人、本级国有单位作为代理人的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对象是国有资源经管责任中的财务责任;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主题包括财务信息及保障其真实性的相关制度;基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的审计主题,其审计业务区分为财务信息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上述两项审计业务要按整合审计的方式来组织;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都可以进一步细分,形成不同的审计标的;对审计标的的记录就是审计载体,区分为纸质载体、电子载体和实物载体。  相似文献   

8.
郑石桥 《会计之友》2021,(6):156-160,F0003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依赖本级政府与本级国有单位之间的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本级政府和本级国有单位的审计目标是终极目标,审计机构的审计目标是直接目标。从终极目标来说,本级政府是抑制本级国有单位在履行其财务报告责任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本级国有单位的终极目标有多种情形,不同的审计需求会导致不同的审计目标;审计机构的审计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与审计主题相匹配,财务信息审计总目标是真实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总目标是健全性,上述审计主题要分解为审计标的,上述各审计主题的总目标也要分解为具体目标并落实到各审计标的;审计机构的直接目标服务于本级政府终极目标的主要路径包括揭示路径、抵御路径和震慑路径。  相似文献   

9.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内容的核心问题是"审计什么",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内容的理论框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内容分为五个层级:审计对象是本级政府承担的财务维度的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审计主题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和相关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类型主要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整合审计,有时也可能出现财务信息审计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财务信息分解为交易或事项、余额、列报这三类审计标的,内部控制作为制度主题按控制事项或控制环节分为审计标的;审计载体是对审计标的的记载或记忆,不同的审计标的有不同的审计载体,电子载体、纸质载体和实物载体是审计载体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0.
郑石桥 《会计之友》2015,(1):122-127
国家审计都源于公共委托代理关系,然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国家审计主题呈现差异化。文章按公共委托代理关系、治理模式、机会主义类型到审计主题这个逻辑,分析国家审计主题差异的原因。应对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构造区分为内部-经常性治理模式和外部-非经常性治理模式两种类型,在内部-经常性治理模式下,委托人关注的重点是代理人的信息机会主义,信息成为这种治理模式下的主要审计主题;在外部-非经常性治理模式下,委托人关注的重点是代理人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成为这种治理模式下的主要审计主题。中美两国政府审计的审计主题差异符合这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碳审计需求的理论框架。碳审计需求存在于资源类碳排放委托代理关系中。具有自利倾向的代理人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合约不完备、环境不确定的情形下,会出现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具有有限理性的代理人会放大次优问题。委托人会推动建立针对代理人的治理机制,碳审计是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定位于制衡机制,但主要定位于监督机制和监视机制。代理人也可能存在碳审计需求,一是将碳审计作为碳排放的信号传递机制,二是在不存在激励不相容时,将碳审计作为碳排放次优问题的揭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过程中,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的前提下,国有资源经管责任承担者可能偏离委托人的期望,从而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和次优问题,为此,委托人会推动建立治理构造来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审计是这个治理构造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揭示机制、威慑机制、预警机制和抵御机制,直接抑制机会主义倾向和次优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评估治理构造的有效性,为治理构造的持续可靠奠定基础.由于委托人的需求不同、治理构造不同,政府审计需求可能出现差异化.  相似文献   

13.
郑石桥  邹艳红 《会计之友》2021,(12):148-152
各国政府都重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是这个制度的重要成员,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本质的理论框架.从内涵上来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体现的政府整体性财务信息及相关制度这两个维度,对本级政府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实施的独立鉴证,推动责任评价和责任追究,并将审计结果传递给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制度安排.从外延上来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可以从合并主体范围、会计期间、保证程度、业务基础、审计主体等角度进行分类,形成审计业务体系.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决算草案审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经管责任履行中,由于代理人的自利和有限理性,可能产生缺陷行为,委托人会推动建立应对代理人缺陷行为的治理构造,包括内部—经常性机制和外部—非经常性机制。行为审计属于外部—非经常性机制。缺陷行为审计需求程度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一,缺陷行为越是严重,行为审计需求越是强烈。第二,内部—经常性机制越是有效,行为审计需求越不强烈;内部—经常性机制越不健全,行为审计需求就越强烈。第三,外部—非经常性机制中,透明机制及其他监督机制越是有效,行为审计需求越弱;透明机制及其他监督机制越是不健全,行为审计需求越强。  相似文献   

15.
政府审计客体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审计谁",广义政府作为独立或主要的资源提供者时,这种资源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政府审计服务的范围,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就是政府审计客体.国有资源管理部门、行业规制部门都是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要作为政府审计客体;生产单位作为代理人虽然已经有多个政府部门在分工监管,但是,还要作为政府审计客体,其原因是阻止政府规制失效,政府审计一方面能增加规制效率,另一方面,在阻止规制俘获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会金 《财会月刊》2022,(8):98-103
本文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关于军队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希望通过审计得到的结果称为审计终极目标,审计机构希望通过审计得到的结果称为审计直接目标,审计直接目标要服务于审计终极目标。具体而言,军队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希望通过审计来抑制代理人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代理人希望通过审计来揭示其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的次优问题,或者传递不存在上述四方面问题的信号;实施军队审计的审计机构,必须寻找审计客体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些目标都可以归结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  相似文献   

17.
这篇章主要探讨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必然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双方所具备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公司作为各种明确的或暗含的委托代理关系的联结体。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必须设置一个激励、惩罚、检查与监督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构成了上述机制的框架与基础.内部审计成为上述机制的技术性控制与实施手段。无论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还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都将服务于达成公司总体目标这一终极目标。双方的共同理论基础主要是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政府审计目标是政府审计关系人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希望得到的结果。审计终极目标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审计目标,委托人希望政府审计能抑制代理问题或次优问题,代理人希望政府审计帮助自己更好地履行经管责任或证明自己不存在代理问题或次优问题。审计直接目标是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分为总目标、项目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生产让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审计产品,体现在审计产品内容、审计产品定位和审计产品种类方面;项目目标是政府审计机关希望通过特定的项目审计所得到的结果,它是总目标在特定审计项目的体现;具体审计目标是特定审计主题所承担的审计目标在特定审计事项上的分解。  相似文献   

19.
政府审计目标是政府审计关系人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希望得到的结果。审计终极目标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审计目标,委托人希望政府审计能抑制代理问题或次优问题,代理人希望政府审计帮助自己更好地履行经管责任或证明自己不存在代理问题或次优问题。审计直接目标是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分为总目标、项目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生产让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审计产品,体现在审计产品内容、审计产品定位和审计产品种类方面;项目目标是政府审计机关希望通过特定的项目审计所得到的结果,它是总目标在特定审计项目的体现;具体审计目标是特定审计主题所承担的审计目标在特定审计事项上的分解。  相似文献   

20.
郑石桥  高斐 《会计之友》2021,(11):157-160,封3
审计结果应用是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结果及其应用的理论框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结果是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过程的直接产出,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是其主要载体.审计报告包括财务信息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整合审计报告,其使用者包括本级政府部门、本级政府、本级人大、本行政区公众、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建议书是审计人员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审计客体及相关单位提出的改进建议,其使用者主要是作为审计客体的本级政府部门.审计客体要制定审计整改计划,并提交整改报告,审计机构要编制审计整改报告,接受移送的机构要书面反馈移送问题处理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