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顾茅庐”与“追韩信”徐存祥编完这篇通讯,遗憾和庆幸兼而有之。遗憾的是,陈冠涛这样的本乡本土的人才,一度遭到免职的冷遇,反被湖北钟祥“三顾茅庐”请去,在异乡创造出辉煌;庆幸的是通州也有“萧何”,终把“韩信”追了回来,挽救了张芝山镇的“半壁河山”。“...  相似文献   

2.
古今“韩信”多的是,就是人主不会识。秦朝末年胸怀大志的韩信,先是投奔在项羽麾下,因得不到赏识而转投刘邦,结果又因没得到重视而逃跑,幸被独具慧眼的萧何发现并力荐成功。试想,倘若没有萧何这位高明的"伯乐",韩信能否名垂青史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3.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5.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粮道胜。人杰也。良、投地首推;镇国家,抚百姓,给,吾不如萧何;连百万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馈饷,之军。不绝战必此三人,皆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汉高祖刘邦。  相似文献   

6.
刘邦在总结汉军由弱变强,战胜项羽时,把自己尊重人才,发挥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人的作用视为一条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常胜将军。他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之后,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出奇兵,打硬仗,连灭魏、赵、代、燕、齐等国,最后率部与刘邦于垓下合围项羽,使刘邦能够得以获胜。由此。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对群臣说:“连军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将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三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英勇善战的名将和足智多谋的良相,他们为君主打下天下以后,自己往往被自己的君主陷入囹圄甚至送上断头台。西汉的韩信就是其中的一个。现代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应当从这些名将良相的悲惨结局之中领悟一些道理,并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与一个西汉名将相关,他就是韩信。正是这个韩信,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之争的乱世之中,凭借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等诸侯,为西汉王朝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汉高祖刘邦有一句经典名言:“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与其相反的是项羽,当初凭着个人英雄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10.
管理学上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大致意思是说“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楚汉相争,刘邦能够得天下,成就汉室大业,除历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张良、韩信、萧何等良臣勇将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1.
张军 《企业天地》2003,(2):29-29
在选拔、使用人才问题上,我国历来推崇“伯乐相马”模式,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往今来,许多“伯乐相马”的佳话广为流传,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祁黄羊举贤不避亲和仇”等等。诚然,古代先贤“伯乐相马”的用人之道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而,“伯乐”也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里的人,在评定“千里马”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喜好和感情烙印,难免会出现鱼目混珠,甚至良驹不得其所的情形。历史上人才难辨的例子并不鲜见。诸如诸葛亮错识马谡而失街亭,富尔顿被拿破仑视为骗子…  相似文献   

12.
闲话“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其实,“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人贵物贱”。一次,他家的马厩失火了,他从朝廷回来急忙便问“伤着人没有?”而不是问“马怎么样了”?古代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现代有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重才求贤的例子。在成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之前,他想把山林废弃的树梢残枝,经化学处理后变成高附加值的纤维材料,但当时他自己的资金已全部投入到台塑与南亚,无力再投资设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中小企业银行董事长陈逢源却独具慧眼,看好化学纤维这个项目的前景,将金融圈内很有地位…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用人。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刘邦的话足以说明知人善任对于领导者的重大作用。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举措》  相似文献   

14.
庄德相老板     
杨轶清 《乡镇论坛》2010,(36):34-34
<正>在中国人的口里有四位著名"老板"——刘邦、刘备、宋江和唐僧。刘邦君临天下之后有一次与臣下闲聊,他说我刘某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抚百姓、给粮草不如萧何,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说完他话锋一转,"虽然我这些本事不如你们,但我能‘将将'——你们服我管"。所以"一无所长"的刘邦做了大老板。  相似文献   

15.
罗文坤 《经营者》2002,(7):27-27
<正> 尊重是前提从远处讲,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现代有台塑大王王永庆,他在成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之前,有意把山林废弃的树梢残材,经化学处理后变为高价值的纤维,而当时的资金已全部投入到台塑与南亚,再无力投资设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但中小企业银行董事长陈逢源却独具慧眼,看好化学纤维的前景,果断地把金融圈里很有地位的丁瑞央介绍给王永庆,其时丁已为大同公司董事,碍于与大同的关系,他  相似文献   

16.
史载: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可谓匠心独运。他曾说过“吾之安民治国不及萧何,运筹帷握不及韩信,谋略智计不及张良,然吾唯能知之善用之”。确实如此,刘邦凭借他的“知之善用”统领汉军,逐鹿中原,最终战胜了勇冠天下的楚霸王项羽而成霸业。 刘邦“知人善用”的故事,虽然已逾两千年了,然其“知人善用”的才能,却值得当今领导者借鉴。  相似文献   

17.
郝幸田 《企业文明》2005,(12):38-39
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后,总经理拥有了对中层干部的任免权,总经理应慎重用好这个权力,在自己任期内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队伍,使之成为其完成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汉高祖刘邦当年取得天下后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精辟地诠释了用人之道。所以总经理处理好同中层干部的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企业家,关键的一条就是尊重人才,善用人才.让人才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1)要有爱才之心 古人云,为政之本在于任贤。毛泽东亦曾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是两件事:出主意和用干部。因此,优秀的企业家应溢满爱才之心。 (2)要求才若渴历史上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都是千古美谈。求才若渴,当今世界亦是如此。“飞利浦”为了挖走“硅谷”一位专家愿出资200万美元,但对方不为所动。最后“飞利浦”竟然以300万元巨资把专家所在的企业全部买了下来。 (3)有识才之能求才不易.识才更难…  相似文献   

19.
《物流时代》2012,(3):85-85
韩信以布衣之鬼“乞食于漂母”,连饭都役得吃。起初,他找到项羽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始终导不到重用,后来勇敢跳槽,终于官拜大将军,时齐王,位极人臣,可以说创造了职场神话。神话终归是神话,齐王做了没几年,韩信就吱公司的老板娘吕后给收拾了,其职场生涯可谓赶起大落。总结韩信的职场生涯,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用人与实绩     
宋朝王安石说:“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所谓人才,就是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并非全德全才.汉高祖刘邦善于用人,称雄一世,建立了西汉王朝,但他并不是处处都比手下高明,自知谋事不如张良,用兵不如韩信,治国不如萧何.就人才而言,由于所受的教育,成长环境,志趣爱好和生理特征的不同,其类型和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以人才的智能结构分,有统帅型、组织型、智囊型、实干型;以气质结构分,有急躁型、活泼型、胶滞型、稳重型;以专业领域分,有科研人才、政治人才、军事人才、艺术人才;人才还可分为专业型和多才型,早熟型和晚器型,现实人才和潜在人才等.在使用干部时,只有深入了解干部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把干部任用到最能发挥其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