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举措,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需要;是应对西方价值观冲突、挑战的需要;是矫正价值缺失、偏离的需要。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达到成熟的状态并逐步实现大众化都需要经过一个实践探索与理论升华的相互推动、相互转化的发展过程。"三个倡导"的提出是一个重大实践,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与理论上继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网络生活是一种符号化和精神性的虚拟生活。网络生活的规定性和它所具有的特点,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网络生活的不规范性以及人的理性的存在,网络生活具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同时,由于网络生活所具有的开放、自主以及虚拟性,使网络生活具有现代德育的生成条件,成为网络生活走向伦理生存的基础。网络生活要走向伦理的生存,主体性教育是根本,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海洋公司在着力打造海峡两岸现代农渔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与冷链物流基地和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优势相互融合。促进供销合作社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经营高效、服务创新的转变,在服务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海洋公司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  相似文献   

4.
卜维乐 《发展》2010,(5):70-71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理性化的哲学总结;既是关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方略,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现实方略,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历史选择。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追求人与社会的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坚持实践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点哲学分析。一、坚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同样是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在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和建设及其具体发展规律与方向,决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归根到底是由实践经验提供的认识来解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较落后的国家内实现,而是在资本主义有了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论,能够相对迅速、准确地反映社会民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部分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冲击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客观辩证地去看待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以使用国际互联网的个人和组织为主体,通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设备相互联接进行全球化生产和交流的网络化社会形式.网络社会的特点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网络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国内对于网络社会问题的介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社会工作可针对网络社会问题积极介入,本文从微观层面提出解决网络社会问题的对策,进而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它是时代潮流的代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高效性的特征。网络文化以其绝对的优势迅速的吸引着大多数人的  相似文献   

9.
王行靳 《理论观察》2012,(5):145-146
"三贴近"原则为提高高职思政实践课规律认识、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思政实践教育的转换提供了基本原则。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形式和转换实践主体是"三贴近"原则在高职思政实践课的现实构建。认识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确立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课程本性回归、激活实践参与和创造长效机制,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钊  詹乐 《改革与开放》2013,(4):102-103
<正>导言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实践活动。对和谐社会的探索及实践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准确反应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的具体功能是通过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过程来实现的。实践的运行过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处理技术出现,使虚拟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虚拟作为文明演化的高级形式,克服了初级文明形式所固有的局限性,使文明进步获得了质的飞跃和崭新的推动。虚拟的世界使各种现实的想象的要素可以任意组合并得出任意效果。人机虚拟的互动结构对于开发人的潜能,满足人的复杂多样的需求具有巨大的作用。人们应有效地利用虚拟的文明形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可任意分割组合的特点和优点,使它成为文明进步最典型的表达形式,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文化价值观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判断、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必然受到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目前实施的自主创新、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历史当时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机制、伦理价值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曾使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领先一千五百多年.后来又由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束缚了人的发展;儒家思想抑制自我,因循守旧,传统教育扼杀了个性,以及全社会科学精神不足,传统知识分子思维的局限性,致使现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生机,如果将儒家伦理价值与时俱进地转变为科学化,激发出广大群众的创造精神,那么中国的科学技术将会再次腾飞.  相似文献   

15.
把科学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社会因素,就展开了研究科学、科学进步的全新视域.在科学进步问题的研究中,西方科学哲学的共同特点是仅仅把科学看成是纯理论或纯逻辑范围之内的事,与社会历史因素毫无关联,这实际上否认了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的任何可能性.其实,科学的社会学研究不能独立于科学的认识论研究,科学的认识论的研究也离不开科学社会学研究.科学进步中文化因素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它为科学进步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但网络是把"双刃剑",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又严重地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讨论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结合造成的危害,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家庭背景指标,出生顺序和子女性别结构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行为结果。文章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和子女性别结构对信任行为、风险偏好与竞争偏好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二胎的信任水平和竞争偏好都显著高于一胎。虽然二胎的风险偏好高于一胎,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同时,子女性别结构会影响出生顺序效应。在信任水平方面,混合结构下的二胎显著高于一胎,而同性结构下的出生顺序效应并不显著;在风险偏好与竞争偏好方面,同性结构下的二胎显著高于一胎,而混合结构下的出生顺序效应不显著。文章结论能够加深人们对不同出生顺序下个体行为偏好异质性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李阳娟 《科技和产业》2022,22(4):180-187
为全面深入地掌握汉字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基于WOS数据库中汉字识别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利用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所是汉字识别研究的核心力量;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由早期的传统方法OCR技术演化为中期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再到近期基于深度学习的汉字识别研究;研究前沿为手写汉字识别、混合语言模型、生成对抗网络和场景文本识别;汉字识别技术将朝着高效率及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豁峰 《理论观察》2003,(4):104-105
新闻作品的人情味是要求在写法上从人的角度写新闻,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报道新闻时要善于捕捉人情味因素,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翼,在充满科学氛围环境中学习艺术,或在艺术环境中学习科学,这种互补关系有利于科学人才和艺术人才的培养。科学和艺术的产生本来是不分离的,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结晶。艺术对科学的发展有启迪作用,科学对艺术具有促进作用,科学与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