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农村》2010,(6):21-21
<正>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报告显示,如果我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到2050年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但每年新增流动人口由近600万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300万左右。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农村的国土面积超过总国土面积的80%以上,农户和乡镇企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20年来,他们占有的金融资源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持续下降。从1994年到2000年,农村贷款(农业贷款加上乡镇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一直下降到11%左右;2001年后更是一直徘徊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3.
要防止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被边缘化倾向 我们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很可能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30年前后,我们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预计降低到7%~8‰城市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4.
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与粮食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生理需求的基本差异,人口的年龄和职业结构对人均粮食需求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人口金字塔的形状不规则,根据对粮食生理需求折算的标准人口结构指数自1998年开始出现下降,部分解释了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原因。假定2010年达到推荐的标准人均热量消费水平,根据我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可以预期到2050年我国人均的热量消费水平将会下降3.26%,粮食需求总量在58503.65~65944.32万吨之间。  相似文献   

5.
一、饲料粮的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伴随畜牧业及饲料工业的高速发展 ,全社会对精饲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据预测 ,我国到 2 0 10的人口将达到 13.6亿 ,对粮食的总需求量约为 5 .4亿吨 ,到 2 0 30年我国人口将达 16亿左右 ,对粮食需求将达 6 .4亿吨。因此 ,未来饲料粮供应还面临很大压力。我国人均耕地少 ,而粮食 (谷物 )基本上只能在耕地上生产。尽管粮食单产还有增产潜力 ,但要进一步提高单产要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高。因此 ,中国的粮食资源是特别宝贵的 ,在粮食 (谷物 )的消费上应该尽可能地精打细算。我国的直接口粮消费出现了下降趋势 ,越…  相似文献   

6.
一、八十年代可能出现世界性粮食短缺展望八十年代的世界粮食形势,国外专家普遍认为,由于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增产跟不上人口增长等种种原因,八十年代会出现较严重的世界性粮食短缺。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估计,到1985年前后,全世界将短缺大约1亿吨左右的粮食。如果单就亚、非、拉地区而言,则短缺数字将达2亿吨左右。实际数字表明,10年以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为2.32%,现在已上升为2.36%。  相似文献   

7.
数字     
120% 2020年,中国的农产品总量应该维持在现有水平,并略有增长。农村将有近1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届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是目前的11O%到120%左右,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格局也将出现。  相似文献   

8.
数字     
120% 2020年,中国的农产品总量应该维持在现有水平,并略有增长。农村将有近1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届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是目前的11O%到120%左右,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格局也将出现。  相似文献   

9.
数字粮食     
《中国粮食经济》2004,(6):42-42
据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04年世界谷物产量预计增长到创纪录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欧洲和前苏联的谷物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小麦产量预计也将出现6年来的首次增长,粗粮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水平,大米产量也预计出现增长,不过由于人口增长,加上养殖业扩张,谷物消费将继续稳定增长,并且再次超过产量增长的步伐。 2004-05年度世界谷物期末库存预计连续第五年下降,世界谷物库存将会下降一半左右,中国占到其中的大部分降幅,而其他国家小麦和粗粮期末库存实际上年比略有增长。 中国谷物供应持续紧张将对2004-05年度世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预计中国将9年来…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既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江苏将统筹推进户籍、土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11.
进入九十年代后,美国农业人口占居民人口的比重从30代中期的25%再次大幅度下降到2.0%,而且农业人口中农业劳工仅为300万左右,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2.57%。但就是这极有限的农业劳工却年复一年地生产出大约占世界58.9%的大豆、46.6%的玉米、13.2%的小麦、16.9%的棉花和13.0%的植物油,使美国赢得并长期保持着“世界粮仓”的美誉。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相似文献   

12.
通过首位度的相关知识并应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的综合首位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1)淮海经济区二城市人口首位度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34;(2)2010-2017年淮海经济区四城市人口首位度保持在0.5左右并具有减小的趋势;(3)徐州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设施保障和资源环境方面都具有比较优...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答记者问,明确为确保到2020年使1亿左右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中央财政将专门设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负责人还表示,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中央财政要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医疗保  相似文献   

14.
现就丰都县近年来粮食生产发展状况,主要制约因素,以及处理好粮食生产与有关方面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看法.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人口与耕地.我县1978年以来的10年间,农业人口年平净增2000人,1988年为67.8万人.耕地面积年平减少0.64万亩,1988年为78.5万亩,人均由1.29亩下降到1.1亩左右.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急剧下降,导致了粮食播面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5.
农业、林业和渔业不仅为世界提供着各种食物、木材和可更新的原料,而且还为世界上一半左右的人提供着谋生手段。 到2000年时,世界人口将超过60亿,他们对农产品的需要将比1980年高出50%至60%左右,发展中国家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将会翻一番。所以在最近几年中作出一些可以左右1990年乃至2000年时世界粮食状况的决定,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随着浦东开发的深入,蔬菜用地大量被征用,新区蔬菜生产面积逐年减少,至1993年6月底止,蔬菜生产面积为2.7万亩左右,与前几年最高年份相比减少了1.3万亩左右,预计到1995年蔬菜生产面积将只剩1.6万亩左右。然而,新区不断开发的结果,必将带来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的增加,市场对蔬菜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多;同时,随着新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正处在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这一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6.1%,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预计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水平将每年提高约一个百分点,每年新增1300万左右农村转移人口。从就业角度来  相似文献   

18.
新政     
我国将逐步放开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限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规划,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从2012年的52.6%提高到2020年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最早、执行得最彻底的省市。自七十年代末在我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以来,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增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省市。未来的二三十年,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急剧恶化。据预测到2025年左右,上海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高峰,届时全市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69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3%。 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特征 (1)绝对数字大、来势猛、老年抚养系数快速恶化 由于上海属于典型的政策性老龄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因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而自然形成的老龄化进程相比,老龄化比率增…  相似文献   

20.
WTO框架下中国小麦供求平衡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小麦作为三大粮食品种之一,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在WTO框架下的供求平衡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甚大。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麦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入世后的小麦供求平衡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研究指出,过渡期之内,中国小麦的供给将以每年1%左右的速率下降;到2005年小麦自给率将由目前的95.31%下降到91%左右;且小麦供给量仍呈周期性波动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