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从国际法角度分析了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焦点及缘由,深入探究了双方各自的权利主张及其在法理上的博弈,进而展开对策性研究,提出双边和平谈判应是顺利解决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基本途径。考虑到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复杂性,在正式签署划界协定之前,搁置争议、合作开发是双赢之策。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国际法角度分析了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焦点及缘由,深入探究了双方各自的权利主张及其在法理上的博弈,进而展开对策性研究,提出双边和平谈判应是顺利解决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基本途径。考虑到东海海域划界问题的复杂性,在正式签署划界协定之前,搁置争议、合作开发是双赢之策。  相似文献   

3.
万震 《黑河学刊》2010,(10):102-104
中日东海问题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因素,解决东海争端绝非一日之功。东海争端的主要问题囊括双方的原则差异、钓鱼岛主权之争、钓鱼岛和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等。探索解决中日东海争端的路径,期待中日东海争端问题的解决尽早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日钓鱼岛争端主要涉及岛屿主权归属和东海海洋权益两方面。从国际法的原则来看,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最先发现并获得其主权,日本所主张的“无主地先占”的原则根本不能成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以及国际实践,钓鱼岛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过程中不应被赋予划界效力。  相似文献   

5.
东海划界争议解决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海问题的争议突发后,为合理解决该争议引发的争端,中日迄今已进行了十一次磋商,但双方在东海划界适用的原则上仍存在严重对立与分歧,同时,双方均对钓鱼列岛主张权利,致使争议海域无法确定,显然,要最终合理解决东海问题,还有很大的难度.当前,为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避免双方在东海问题上引发的冲突,我们必须寻求合适而可行的解决途径,而临时安排包括共同开发就是一项值得推进而深化的措施,本文对此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晓琦 《魅力中国》2014,(14):25-25
根据中日两国的国内立法和两国政府所发表的声明,可以看出双方关于东海划界问题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其进行逐一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5,(10):20-20
日本开始做最坏的打算。自今年1月底两艘中国驱逐舰进入东海海域以来,日本与中国围绕这里丰富的油气资源产生的摩擦逐步升级。几十年来,两国在这片海域的归属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日本警告中国说,它会保卫自己在东海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中日两国确立了东海划界前的临时安排,东海合作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从而深化了中日能源合作的发展,推动了东亚能源共同体的建设。但是,相对于以煤钢联营进行经济、能源合作,最终建立起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合作等在内的欧洲共同体,东亚能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还将有很长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日能源战略合作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共同开发作为解决中日东海油气资源争议的临时性安排无疑是可行、有益的选择。尽管中日双方经过4次局长级磋商已进入了共同开发的协商解决阶段,但是在界定共同开发海域的问题上,双方的主张出现了极大的分歧。从法理上分析,确定某一区域为共同开发海域实际上是当事国对该区域内资源主权权利的一种处分。为了追求共同开发中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中日双方在该问题上存在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日本提出要将其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两侧的油气田列为共同开发区域的主张缺乏国际海洋法上的依据。根据明确国际法上“跨界矿藏”的概念可以得出结论:日方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西侧的油气田应属中国所有,不能列为共同开发的范围。根据共同开发制度和海洋法的相关规定,中国可以倡导在包括日方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东侧已探明的油气田在内的广大争议海域中界定共同开发区。另外,建立共同开发分区和采用有层次的、递进的方式将使这一问题得到更顺利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自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以来,在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道路上整整经过了十年的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两国之间的经济友好关系,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国和日本都把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看作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也都把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视作一支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局面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对于中日两国,对于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文明事业的推进,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东 《中国经贸》2010,(21):36-39
中国国民在钓鱼岛海域事件上激愤情绪的反映,以及中国政府强硬的外交姿态和采取的制裁措施,宣示了中国在主权问题上不可退让的决心和态度,震憾了日本政府和日本国内各界。为此,有舆论认为,在钓鱼岛海域事件上中日政治与外交严重对峙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制裁措施的实施,其事件的余波和制裁措施的后续影响将严重阻碍中日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甚至担忧中日经贸关系会因钓鱼岛海域事件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有关问题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日经贸关系将有可能从此步入一个相对低潮时期。  相似文献   

12.
5月15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09》指出,2008年,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普遍性进一步增强,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斗争形势复杂,中国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其中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报告提出,中国发展海洋事业,不得不面对正在上演的新一轮的蓝色"圈地运动"。此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关于确定东海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中国海军在青岛举行大型海上阅兵活动以及中国外交部增设专门处理边界与海洋事务的司级机构——边界与海洋事务司等等,一系列的举措,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猜想:中国领海保卫战正在悄悄打响。  相似文献   

13.
东海破冰     
《环球财经》2008,(7):20-21
中日双方针对东海油气田问题正式就共同开发达成共识,体现了双方共同致力于东海稳定、谋求合作共赢的精神,符合两国的利益。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强调,中日双方最近就东海问题达成的共同开发共识,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仍需要双方今后通过谈判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鲁敏 《魅力中国》2010,(26):252-252
冲之鸟位于北纬20度25分31秒、东经136度04分52秒,它是日本公布的领土四至点的最南端,也是日本唯一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领土。冲之鸟在中日海洋划界和海洋权益划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妥善处理此问题是解决中日东海争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1996年至2005年中日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志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无论在出口上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互补性,仍以跨行业贸易为主要特征。加强中日经贸关系有利于两国更好地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树根  吴丹 《中国经贸》2011,(10):157-157
“和”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众所周知中国曾经是日本主要的文化输入国,在这个过程中“和”文化流传到了日本,同时在那里得到了吸收和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汉字“和”的起源开始,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和”来透视其发展过程。之后以中日两国“和”文化的异同为出发点来探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1月25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正式访华,这是其就任首相以来的首次访华,也是民主党执政后日本首相首次访问中国。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前夕,野田的来访使中日关系日趋回暖。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中,中日领导人就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朝鲜半岛问题等进行了磋商,而众多议题中,最大的亮点则是中日之间的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8.
国际     
《中国报道》2010,(10):12-13
巴伦支海 俄挪就争议海域划界问题签署条约 俄罗斯联邦与挪威王国9月15日就两国在巴伦支海与北冰洋水域争议区域划界签署条约,双方长达40年的有关谈判就此结束。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挪威首相斯滕贝尔格以及两国外长出席了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9.
陈功 《中国报道》2013,(9):111-111
中日政治关系目前处于极为寒冷的低谷。钓鱼岛领土争端、东海油气开采开发争议等,只是表面的导火索,两国政治转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被认为改变了过去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日本希望借此加速推动军队"正常化",而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调整,正好与日本的期望合拍。在此大背景下,中日政治关系转冷恐怕将成为长期现象。与此同时,中日经济关系也在转冷。2012年中日贸易额为3336亿美元、同比下降3.3%,自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去年9月份以来的中日关系紧张影响是主要原因。2012年日本对华出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间贸易与投资的新动向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已密不可分。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东日本大地震后2,011年中日贸易及两国之间的投资出现一些新动向。在欧美经济萧条、日本灾后重建将持续五到十年、中国经济虽有放缓迹象但仍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长的情况下,预计中日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总体将会进一步发展,中国仍将是日本一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地,中日之间相互投资的严重失衡状态会继续改善,中国面临日本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