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以至传承千年仍能影响到我们的现代生活,而其对乡村生活的影响更体现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探究农耕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经济发展,挖掘其中的价值与内涵,更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21世纪,我们正在昂首迈向工业文明,但也不能就此停止对农耕文化的考察,我们应该做的是尽我所能,调准焦距,看清人类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自觉将传统农耕文化应用于现代农业,才能在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十字路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衣耕文化,而农耕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能增强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也是当代人的责任。因此,国家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夏学禹领导曾经说过:“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等方面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所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传统的国有制和市场经济相容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对传统的国有制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才能和市场经济相容。生产劳动既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又为满足人类需要提供生活资料。生产劳动效率越高,标志生产力水平越高,为人类创造生活资料就越多。因此,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所有制始终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经济手段起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果选择的生产关系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这一生产关系将被淘汰;如果选择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这一生产关系具有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农耕文化在我国过去农业文化中居主体的地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普遍而悠久。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农耕文化原因,并且可以在整个旅游过程当中产生经济效果与利益、生态效果与利益和社会效果与利益。主要可以分为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和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比力直观的,可经过视觉感知,包括农具、饮食、农耕景观、特色物品等;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要为精神层面的资源,包括民间歌舞、岁时节日、农事活动等。  相似文献   

5.
一、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大意义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将促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镇企业》2014,(11):97-97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比如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7.
3.不能只注意生产关系滞后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忽略生产关系超前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人类社会主要是剥削阶级统治的私有制社会,而剥削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更不会超前消灭代表自己利益的生产关系,所以矛盾一般表现为生产关系变化滞后于生产力性质。因而人们的眼光容易只瞪着生产关系滞后这种情况,而忽略也可能超前  相似文献   

8.
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并通过承载它们的乡村空间体现和再创造其魅力与吸引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迁,乡村空间的重塑由此产生原动力,同时乡村空间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空间是与乡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朱家峪村为例,借鉴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讨乡村空间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能通过对人的管理,影响生产、影响销售、影响市场、影响消费,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决定企业的发展命运,是一种作用巨大、潜力无穷的文化生产力,是企业的灵魂。因此,为使企业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利提升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缓解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本文拟从这四个有利于着手,来探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长斌  张晶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6):26-27,31
文化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比经济发达地区浙江与中原欠发达地区河南可以发现,区域文化传统对两省企业的创立发展影响深远,进而影响两省的财富创造。浙江商业文化发达,河南属于中原农耕文化区,两者在身心素质、心理定势、致富思路、创富观念,理财投资、创业筹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而价值追求和成功道路的不同则是两地经济文化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是一种是生产关系。它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落后的企业文化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起着导向作用,通俗地说,就是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本文主要进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政治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既然是与“工业经济”相对比而言的 ,那么它作为一种生产方式 ,主要是从生产力角度去定位的。如果它主要从生产关系角度定位 ,就不可能适用于世界各国的不同制度。事实上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都不加任何前置词地谈论着“知识经济” ,并发展或准备发展这种经济。党中央及我国理论界从未使用过“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的提法 ,证明我们实际上是从生产力角度去谈“知识经济”的。要发展(或准备发展)“知识经济” ,就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 :生产关系不过是法律上反映出的财产关系。与“工业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审计》2005,(19):4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原始社会到现代的人类发展史已经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经济、 技术、 艺术、 哲学、 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象征,更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 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因此造成了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5,(29):212-215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古镇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现有教稼台的现状,充分利用周围有利地形和大地景观环境,紧扣"农耕文化"主题,从传统农业和现代技术两方面形象构筑人文景观,并自然融合在生态绿化之中,以充分认识人文景观设计对古镇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经济系统中各种经济要素的构造组合.城市经济系统是一个内部分工极为丰富复杂的结构群体,根据不同的标准角度可以将经济结构进行不同的表述.例如城市经济作为生产方式,可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部分,生产力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生产布局结构等等;生产关系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分配结构、需求结构等等.另外,还可以将城市经济系统分为基础、主体、中枢三个组成部分.基础结构中有如资  相似文献   

19.
王维 《集团经济研究》2006,(29):103-105
"两生"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传统观点和实践是相悖的,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笔者运用系统论研究得出结论:生产系统由若干生产要素构成,生产关系是生产系统的结构,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在生产系统中,生产要素决定生产系统的结构,生产系统的结构决定生产系统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生产系统的功能对生产要素、生产系统的结构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工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简要梳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分工思想,阐述了分工与生产方式、所有制的关系;分工产生、发展及消亡的主客观原因及具体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分工时始终是沿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逻辑主线展开的,因此,对其分工思想的深入把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