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煤炭产业土地环境、煤炭产业水环境、煤炭产业大气和煤炭产业生态控制力为基本指标,运用计量模型对2005-2009年间我国煤炭产业生态安全度进行了评价。结论认为,尽管我国煤炭产业处于基本生态安全状态,但是这几年的煤炭产业生态安全度在不断减弱。我们可以从实施节约优先的发展战略、综合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加强节能和能效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煤炭产业生态安全度,促使社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创意产业在很多国家被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近几年国内关于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本文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创意城市发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出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创意产业的理论体系研究添砖加瓦,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主题资源,在能源的安全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在挖掘煤炭的过程中,地质勘查的工作是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煤炭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质勘查的工作是贯穿于整个煤炭开采的全过程,为煤炭的开采和安全起重要的保护作用。煤炭地质监测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根据本文所阐述的内容,将会在目前煤炭勘察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煤炭产业在我国能源产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大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使我国各个省份都纷纷受到冲击。08年以来,我国经济低迷,部分企业停产,煤炭价格下跌。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变危机为契机,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煤炭产业从建国到现在有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本文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发展及演变历程入手,分析了集中度变化各阶段的现状和成因,最终得出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存在的特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炭产业的过度竞争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煤炭产业是最为典型的过度竞争产业之一。煤炭产业过度竞争不仅造成煤炭生产能力的闲置浪费、煤炭资源的破坏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全行业亏损和不正当竞争带来的经济秩序混乱 ,而且对煤炭产业自身的结构升级、其它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产业结构的逻辑演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都造成了不利影响。煤炭产业作为自然垄断的资源开采型产业 ,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里出现过度竞争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与我国能源的自然构成状况有关 ,又与管理制度、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行为有关 ,更主要的是后者。解决我国煤炭产业过度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构造各种煤炭企业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保护合理正当的竞争 ,克服无序的、不公平的竞争 ,以形成煤炭产业的有效竞争市场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煤炭科技投入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和其他产煤国的煤炭科技投入为研究对象,从煤炭科技投入渠道、科技投入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对国内外煤炭科技投入管理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分析,为决策者合理配置煤炭科技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提高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受到大跃进、文革等的冲击,也由于经济建设工作没有经验,我们的煤炭产业发展比较缓慢。80年代之后,政府的推动和号召使得乡镇和个体小煤矿异军突起,煤炭产业规模快速得以扩张,煤炭产量直线上涨。不过随着产量的直线上涨,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以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研究中国煤炭产业组织中的问题始于90年代中后期。文章试图从市场竞争的绩效入手来探寻提高我国煤炭市场效率的方法并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贵州省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同时煤炭产业也是该省的支柱产业,对贵州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宏观产业调控力度的增大和"关停并炸"硬性指标的制订和下达,势必对贵州省煤炭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层次影响。要实现贵州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出煤炭产业中的国有与非公并存、大中小型企业并举的道路;推进资源整合中的"因地制宜";探索构建落后产业良性退出机制;发挥行业龙头的示范效益,构建和推广"以大带小"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渭北黑腰带"已累计探明储量319.64亿吨,约占陕西省煤炭储量的20%,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业成为地主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本文总结了"渭北黑腰带"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延长煤炭产业生产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我国煤炭物流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煤炭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构建区域煤炭配送中心的意义及必要性,提出了煤炭物流发展模式,并结合区域性煤炭配送中心特点,给出了发展绿色煤炭物流理念。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及其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这一研究主题,并深入分析了该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从正反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外、国内相关学者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脉络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的产生机理、CGE评价模型构建、社会福利效应实证测算、提升对策四个方面提出该研究的基本框架;从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与社会福利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性及其制度与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煤炭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规模、抵押担保品价值正相关,但后者的相关性较弱,与内源融资能力和产品的独特性负相关,研究还发现,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债务融资结构、适度提高债务融资比率、加大财务杠杆作用对煤炭行业公司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小煤矿的泛滥对环境、资源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山西煤炭业的重组从现代煤炭工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特点而言,是必要的,有利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与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效率、绩效基础上,对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是竞争性的,企业间效率差距不大,但提升空间显著,产业的整体绩效水平高;芝加哥学派的效率主义假说在我国煤炭产业成立,哈佛学派的市场势力假说,以及修正的效率——结构假说、混合的市场势力/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煤炭产业并不成立.我国煤炭企业的绩效是建立在企业效率的基础上的,与市场势力无关.  相似文献   

16.
从农民工角度看中国煤矿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煤矿、矿工是煤炭安全生产的主要利益攸关者,以多维视角对这些利益攸关者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国内外学者在从政府和煤矿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安全问题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少有从农民工角度探讨中国煤炭安全问题.在扩大农民生计选择空间有利于实现煤炭安全生产这个基本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矿工荒",对中国煤炭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分析,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生计选择少而造成的谈判力弱的问题,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煤炭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煤炭物流是衔接煤炭生产、加工、转运和消费等过程关键环节之一,在煤炭成本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对煤炭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对煤炭物流的利用率,可以有效降低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文章针对我国煤炭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动态联盟的煤炭物流资源整合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西部军地结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在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军地产、学、研技术合作创新是军地结合和军民互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相继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及政策措施.而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在利用“倒逼机制”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必将对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拉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促使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通过产业重组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加快新一轮全球产业向国内城市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产业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联合建立产业转移园区;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通过鼓励大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提升城市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进一步加大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推动城市节能减排,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同时,重点产业振兴政策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关注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把编制城市产业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要配合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进行总量和结构控制,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市交通规划,更多地致力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大力推进城市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