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国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以来,公司出于种种战略性考虑,对外投资活动越来越多,并出现了公司间相互持股或投资情况。现实经济生活中,相互持股作为公司间一种合法经济关系,将随着公司对资本营运的重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并未规定相互持股公司在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损益的具体方法,为此,本文拟以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一、投资损益确定的依据相互持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相互进行直接或间接股权投资而形成的经济关系。直接相互持股是两个公司间以资产相互投资或交换股权等方式而形成的互…  相似文献   

2.
业界动态     
Sun与东方软件结成战略联盟 最近,Sun公司和东方软件联合宣布,两公司将面向无线增值业务市场结成战略联盟。两公司将形成强强联手之势,发挥双方的技术优势,致力于无线增值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积极推出基于Sun平台的无线增值业务解决方案,以满足无线市场之需求。当前,无线网络和无线技术成为IT产业的亮  相似文献   

3.
交叉持股,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相互持有对方的股权,即上市公司间接参股其他上市公司法人股。不仅包括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的相互持股,如母子公司相互持股、子公司之间相互  相似文献   

4.
娄欣轩  赵阅 《财会学习》2011,(11):37-38
一、交叉持股的概述 交叉持股是资本市场中较为常见的经济现象,是指两个公司直接或者变相直接相互持有对方的股权,继而相互成为对方股东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一、交叉持股的定义所谓交叉持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相互持有对方的股权,从而形成了彼此互为投资方的一种经济现象。据相关学者的资料显示,交叉持股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主要是作为分散自身风险以及防止恶意收购的有效策略。我国的交叉持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辽宁成大(600739)以2.87亿元收购广发证券(000776)24.66%的股权,而广发证券此前已经持有辽宁成大18.61%的股权,由此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定义与形式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某一个或者多个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的相对持久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日本银行公司治理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遐龄 《南方金融》2002,(4):48-49,60
一、日本银行公司治理特征 论及日本银行公司治理,不能不谈到日本银行的主银行制和相互持股.主银行是日本公司治理的主体,它超出了通常意义上说的银企间的货款关系.主银行关系在日本银企关系间包括融资关系、持股关系、稳定的综合交易关系、向借款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和救助陷入危机企业,它的存在,对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以2013年沪深300指数中涉及交叉持股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网络形成和演变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公司战略与财务需要对上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交叉持股倾向于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公司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相近的上市公司之间形成,股权结构越相似,公司财务收益越接近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迅速兴起的战略联盟是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公司参与战略联盟对其税收负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战略联盟的公司,其整体税收负担显著低于未参与战略联盟的公司,且股权式联盟和契约式联盟均可降低公司税收负担.区分联盟伙伴及公司异质性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当联盟伙伴为民营公司时,参与战略联盟才能显著降低公司税负;当公司大股东存在关联关系、公司位于法律环境较差地区及公司的避税动机更强时,战略联盟对公司税负的降低效应更大.拓展性分析结果显示,关联交易(资本支出)是股权式联盟(契约式联盟)影响公司税负的主要渠道.本文丰富了战略联盟的经济后果和公司税负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为改善战略联盟的监管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8~2016年共计35个季度、被QFII持股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QFII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QFII持股比例、QFII持股制衡度均与被持股上市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当考虑滞后效应时,这样的正相关关系依然存在。同时,将上市公司按照属性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后,发现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QFII持股比例、QFII持股制衡度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相互持股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我国出现了公司间相互持股现象,对此,理论界展开了讨论。有的论者表示赞成乃至积极提倡,而有的论者则极力反对,分歧较大。本文在分析相互持股的类型、利弊的基础上,从会计层面对相互持股所引发的投资收益确定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战略投资者及公司治理概述 战略投资者是指与对象企业业务联系紧密,以谋求长期战略利益为目的,持股量较大并且长期稳定持股,拥有促进对象企业业务发展的实力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与一般法人投资者比,战略投资者持股的安定性更强、集中度更高、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更大,因而是一种积极持股股东和安定性股东。  相似文献   

13.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绩效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壁垒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N型相关关系,即在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据绝对控股地位(40%)之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具有积极的治理功能;超过了这个区间,大股东的持股对公司绩效则具有消极作用;而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的进一步上升(65%以上),控股股东吸取个人利益的动力又会弱化,大股东股权的增加又会导致公司绩效的增加。此外,第一大股东性质对权益激励的影响也因第一大股东持股区间的不同而异,仅在20%~40%这个区间范围内,国家股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且结果并不显著,而在其他的区间范围,国家股的持有与公司成长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交叉持股战略动因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战略联盟、公司治理、逆向选择成本和交易成本。本文以2006年我国沪深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检验公司治理、逆向选择和现金流量管理等三个理论。研究初步发现:(1)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或管理层持股超过一定比率后越高,管理层浪费公司资源进行股权投资的倾向越小,公司交叉股权投资比率相应越小;(2)交叉持股起到了金融缓冲的作用,以为新增的长期资产投资提供内部资金支持,降低因外部融资造成的潜在逆向选择成本;(3)当现金流入流出不同步的时候,交叉持股作为一个流动性缓冲器,构成投资者现金流量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企业问相互持股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产生根源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相互持股会导致资本虚增,造成公司内部分权制衡机制的失效,阻碍有效竞争,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制,对相互持股的数额和表决权两个方面进行约束,以减轻相互持股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关系资本的三项关键要素--信任、友谊与尊重入手,讨论企业间策略联盟关系运作的影响因素,认为:基于对于联盟伙伴的信任,企业才愿意提供联盟伙伴进一步的资源能力;友谊的存在,是促进企业间勾通的顺畅,对于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具有加分的效果.尊重联盟伙伴专属性资产的所有权,不进行抄袭、偷窃等投机行为,是保持企业间策略联盟关系的存续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企业间相互持股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产生根源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相互持股会导致资本虚增,造成公司内部分权制衡机制的失效,阻碍有效竞争,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制,对相互持股的数额和表决权两个方面进行约束,以减轻相互持股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公司特质信息含量、证券分析师年关注人次和信息披露质量等三个维度衡量股市信息环境水平,以20062010年间深沪主板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境外股东持股水平和中国股市信息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总体上境外持股的上市公司特质信息含量、证券分析师年关注人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高于非境外持股的公司,且随着境外股东持股水平的增加,上市公司特质信息含量增加、证券分析师年关注人次增加、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而且,境外股东持股水平与证券分析师年关注人次和信息披露质量存在倒"U"型关系,而与上市公司特质信息含量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交叉持股造就牛市财富神话交叉持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甲持有乙的股权;乙持有丙的股权;丙又持有甲的股权……在牛市行情中,只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率先上涨,则其它持有其公司资产的公司也就相应地实现了增值,进而又刺激自身股价上涨,从而形成互动性上涨关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山 《上海会计》2008,(3):8-10
我国国有企业间相互持股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产生根源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相互持股会导致资本虚增,造成公司内部分权制衡机制的失效,阻碍有效竞争,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认为,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制,对相互持股的数额和表决权两个方面进行约束,以减轻相互持股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