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伏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江苏省光伏产业的聚集度和产能占全国50%以上。"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是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中获批建立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是推进光伏产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是振兴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计划"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顶层设计层面对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发展、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方向和任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也对高水平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本文分析了在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水平大学经管类本科培养"三创型"人才所需理顺的协同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好机遇。秦皇岛高职院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存在必然性,也面临不足;秦皇岛高职院校应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及特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破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大胆探索,闯出一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协同创新之路,为推动秦皇岛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拿大、芬兰、瑞典、奥地利等国开始实施卓越研究中心计划,旨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研究环节,提升研究的国际水平。卓越研究中心计划的实施对各国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借鉴成功的卓越研究中心建设经验,对培养和发展天津市卓越创新机构,提升天津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我国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本文以协同创新基本结构为基础,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评价理论,构建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基于压缩感知的协同创新评价模型,通过样本测试,使之应用于协同创新评价,对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8,(9):215-216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要求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创新创业竞赛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训练创新意识和思维、增强专业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沟通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良好作用必然使其成为实践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同时深化创新创业竞赛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集中承接地和"微中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思路。在研究国内外大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聚焦重点,将"微中心"建设作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从顶层设计、科学选址、特色定位、配套条件和政策创新等多方面,采取加快"微中心"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5):160-168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通过三螺旋理论构建了宇通三螺旋协同创新战略模型,分析了政产学研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论述了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等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承担的角色、地位及合作的方向;通过对宇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分析,总结了协同创新的两条主要途径即创建联盟和技术转让。文章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销售运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生产规模化;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利用国家政策,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9.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的现状和问题,从调整改善管理体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完善高职院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李荣生 《活力》2005,(10):119-119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如何优化教书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既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也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