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将逐渐成为银行的主导业务之一。本文归纳和梳理了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目的,以及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关于衍生品导致银行风险增加的观点是有偏见的,希望能对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政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郑晖 《海南金融》2011,(3):56-60
本文对信用衍生品交易监管现状作概述后,介评了美国7月通过的包含信用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我国也于2010年11月开始信用衍生品交易试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交易者分层审慎监管、逐步引进集中清算方式、改进信用衍生品监管信息披露要求、适时修改相关监管规则以鼓励银行...  相似文献   

3.
熊玉莲 《新金融》2010,(1):55-58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资本充足性监管问题日益突出。巴塞尔协议为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资本充足性监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管理思路和框架,但现有监管无论在适用范围还是风险覆盖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金融衍生品交易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和竞争焦点。在对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资本充足监管中,我们应重视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建立灵活的资衣补充机制,完善对金融衍生品的独立估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市场化原则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是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大力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应遵循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循序渐进、注重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审慎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银行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产品开发、定价和流动性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增强市场在汇率生成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加强市场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印度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成功经验 (一)审慎严格的监管理念 印度早在独立前就已出现了一些场外衍生品交易,但为了抑制和打击证券市场的投机,1956年印度政府颁布了《证券合同管理法》(SCRA),严禁开展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全面经济改革,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先后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分别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路径和风险防范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1999年印度政府颁布了《证券合同管理法》修正案,金融衍生品交易才得以合法化。但印度对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依然十分谨慎,并对其交易实施了严格的监管。2007-2008年间,印度储备银行(RBI)陆续发布了各类衍生品交易指引,设定了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和完善的公司治理要求的一般原则,对场外衍生品交易还专门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监管组织1.巴塞尔委员会就资本充足性框架下的衍生品相关改革发表咨询意见2013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两个咨询文件——《交易对手信贷风险敞口资本化的非内生模型法》以及《银行对中央交易对手风险敞口的资本处理》,就资本充足性框架下的衍生品交易处理发表咨询意见。前一个文件提出了一种非内生模型,以改善与衍生品交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完全、动态博弈与金融衍生品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监督博弈,分析各种博弈均衡的约束条件,针对性地调整相关变量大小,从而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的可置信的监管威胁,有效降低银行违规操作概率,扩大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合法参与衍生品投资的范围,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8.
该文是由五部分组成的系列文章中的第三篇,整个系列讨论了外汇交易与投资及其带给中国国内银行和客户的获得机会,该篇以访谈形式讲述了一位美国的高级外汇交易员对于衍生品市场重要性、衍生品交易模式的风险监管、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如何看待发展衍生品市场等问题的理解和体会,力图帮助中国机构更好地发展外汇交易业务,该文由路透集团特约提供。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监管组织1.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处理资本监管框架下相关衍生品交易的最终标准2014年3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处理资本监管框架下相关衍生品交易的最终标准,规定使用标准法来测量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改善了现有的以非模型方式评估交易对手与衍生品交易相关的信用风险的方法。因此,标准法取代了当前巴塞尔资本监管框架下的风险披露方法和标准方法。同时,新的标准法通过限制银行在判断交易对手方信用风险时可选择的方法范围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各国银行业为研究单位,利用OLS和FGLS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并以次贷危机为典型事件,基于危机组和无危机组的Oaxaca-Blinder模型分析了各种成因的贡献度。研究发现:一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内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内因为主;监管者应承担主要责任;较低的监管资本、资产过于分散化均不合理,而严格执行不合理的监管措施则错上加错。消费者是第二推手;低储蓄率、低信用环境和低金融意识是不利因素。银行机构相对责任最小,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合理控制衍生品的交易量是有利于因素。外因中,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并提高银行开放度也是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信用风险转移(CRT)创新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2010年末我国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更强化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CRT对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视角较为单一,同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多为事件研究法和常规(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法,很难解决遗漏变量、内生性等计量难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论证CRT对银行个体经济行为、银行个体风险以及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创新一方面降低了银行个体的风险,但同时引致银行增持高风险资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本文建议,因信用衍生品创新在降低银行个体风险的同时引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即beta系数增加),而beta系数增加与顺周期性增强相对应,故我国应在进行信用衍生品创新的同时实施巴Ⅲ协议,强化逆周期监管,消除金融创新负的外部性,凸显创新价值,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信用衍生品是一柄"双刃剑",因其能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而被市场接受,但最终却因使用不当和监管不到位引发了次贷危机.本文从监管理念、监管机构、监管法案、监管举措等四个方面比较分析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美英等国及国际性组织对信用衍生品市场实施监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银行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依赖银行的内部审查,缺乏监管部门的事前监管,缺乏事后救济的方式和法律依据。在此情况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能加强资本市场风险管控,对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投资时应当关注其风险变化,明确此类金融产品的投资风险,以免投资者适当性失效。文章通过对“原油宝”事件的反思,对金融衍生品的合规性与投资者适当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佳  陆静 《金融论坛》2011,(9):30-37
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国际银行监管机构提出的新概念,其评估方法还未达成一致。本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理念,从规模、关联性和复杂性出发,对附带破坏指数CDI做出改进,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和规模加权的稳定尾部相依函数,评估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上市银行股票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银行发展为因变量,银行监管系列措施为自变量,影响银行发展的其他重要因素为控制变量,构建了银行发展与银行监管的关系模型,利用数十个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发展与银行监管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外部治理和监管部门独立性均能够显著促进银行发展;资本监管和官方监管对银行发展的作用不明显,银行业务活动的过高限制不利于银行长...  相似文献   

16.
肖娅  薛原 《金卡工程》2010,14(3):305-305
本次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破产银行数量日渐上升。不论是运用高杠杆运作衍生品的投资银行,还是传统的储蓄银行,都难逃厄运。而对于那些接受政府出手拯救的金融机构,从此则需要接受联邦监管机构严密的监管。本文力图以美国银行业的破产带给我国商业银行警醒与反思,重视其在不良信贷资产方面的问题,并对监管机构行使监管职能提出若干建议,期望我国银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DSGE模型,探讨包含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中介机构、资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金融中介机构自身净值变化通过资产价格和杠杆率向实体经济传播的机制.结果表明:增加金融中介净值比直接放松信贷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作用更大,引入影子银行后的双中介模型对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变量形成放大效应,对影子银行监管的严格程度也会对金融经济变量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决策者需在限制影子银行规模、维持金融稳定和放宽对影子银行监管、促进经济增长之间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18.
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跨市监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逐渐兴起,发生在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操纵更加难以发现,这种操纵对市场的危害性更大。本文通过研究现货和衍生品跨市场价格操纵现象,并借鉴成熟市场的监管措施,从法律法规、合约设计、日常监管、跨市场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跨市场危机处理程序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国内跨市场监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推动金融市场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市场对衍生品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笔者系统性梳理了衍生品交易的概念、特征与发展历程,结合近期国际监管动向分析了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情况与监管经验,认为衍生品作为一种中性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市场参与者运用不当加之部分领域监管缺失才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问题所在。与欧美普遍存在的投机过度、创新超前等问题不同,我国衍生产品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比,发展程度还很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了促进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与政策性建议:一是要辩证看待,既要充分认识衍生品对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要努力将衍生品的不利影响关进笼子里;二是既要大力推动市场扩容,也要持续加强市场规范化程度;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既要积极有序参与场内外市场,也要规范产品设计与业务流程;四是监管机构要统筹把握创新发展与加强监管的关系,为规范衍生品市场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财经     
正全球银行业同意调整衍生品市场监管规则英国金融时报(FT)10月7日报导称,全球大型银行已同意调整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规则。该市场规模达700万亿(兆)美元。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称,包括瑞信和高盛在内的18家银行已经同意,在一家金融机构陷入麻烦时,放弃"交割"(close out)衍生品合约交易的权利。雷曼兄弟2008年9月倒闭时,该银行帐户上的衍生品合约涌现交割狂潮,这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混乱。金融时报报导称,调整衍生品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