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快速发展、补齐我国经济社会短板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却存在着金融供给缺乏、体制不健全、金融风险化解机制缺失、金融供给机制不足、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土地流转、农村金融风险特质带来的新挑战。因此,需要通过规范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利用互联网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构建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PPP模式的发展等措施,推动农村金融供给改革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是农业农村经济的血脉。解决好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做好新时代农村金融工作,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解决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改革促创新促服务改善,让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需求范围、需求种类、需求环境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端变化,农村金融供给侧应从供给主体、供给组织服务体系、供给机制、供给的配套支持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4.
周萍 《黑龙江金融》2023,(10):66-69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历史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然而,实现农村发展还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这将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村福利。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才能更好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相似文献   

5.
优化金融资源在"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配置、降低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金融摩擦等是实施农村金融财政补贴政策的首要目标。论文从二元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论、金融排斥理论、金融市场摩擦效应、农村普惠金融理论等基础理论入题,梳理总结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金融财政补贴政策及作用机制,综合农村金融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四川省财政金融统计数据、抽样问卷调研与实地调研情况分析研究政策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农村金融财政补贴对象交叉、使用效益不高、激励作用不强,也未产生明显的政策效应,农村金融贷款贴息政策对于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户信贷约束具有一定的政策效果。当前,正值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尤其是薄弱环节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且更趋多样化,重新审视基于西方经济学传统理论在我国解决一些特定经济金融问题方面的适应性,建议立足我国以银行业为绝对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机构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国情,科学平衡压实金融机构社会责任与商业可持续的双重关系,重点围绕金融有效供给、政策导向、机制保障、信息共享和环境支撑等对农村金融财政政策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推动建立与"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需求、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相适应的农村财政金融互动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金融业做好涉农金融业务的主要方向。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需要金融业的全力支持、广泛参与,不断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局提出要“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任务、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建立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更好地满足广大县域农村差异化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主体发生变迁,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综合性的特点。为全面了解重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变化状况,课题组走访了重庆部分区县的乡村振兴试验示范乡镇及有代表性的乡村产业主体,探究重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特征及现行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困境。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本文在剖析数字普惠金融破解农村金融服务困境的机理基础上,提出五种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及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确保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及农村稳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本文研究立足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分析目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体系、金融机构支持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推动新时期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为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支持“三农”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要求和重要内容。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变化、金融供给现状、金融生态环境开展了实证研究,提出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已遍及农业及其关联的二三产业,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导向下,其金融服务需求呈现新特征,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亟需金融服务的协同创新。本文在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新特征的基础上,针对金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提高主体资信水平、完善农业融资供给体系、提升农业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等探讨协同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沈彦萍 《河北金融》2021,(12):22-2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调研发现,县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政策合力不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满足率低、绿色金融发展基础薄弱、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缓慢等问题。对此,应从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可得性;发展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赋能,发展农村数字金融等方面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乡村振兴的投资主体的金融保险业,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是当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本文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为主题,从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更好满足乡村各类经营主体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优化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等五方面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沿袭正规金融体系及机构,压抑非正规会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别是简单的机构撤并使得金融机构的"涉农"社会责任缺失.本文认为:应该从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入手,重构"三农"金融支撑体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多层次的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差异,表现出多层性特征.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满足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并在"需求跟随"的基础上逐渐走向"供给领先",使"三农"金融支撑体系重构和"三农"金融产品创新成为激活农村经济的"引擎".  相似文献   

14.
江天伦  谭玲 《银行家》2023,(7):122-124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金融支持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如何精准对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金融信贷支持。党建共建促整村授信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拓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渠道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呈现出规模化、多层次、综合化变化的特点。本文从农村金融扶贫的视角,对农村金融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农村供给侧改革更好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结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农村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对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西省农村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这些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还不够完善,内部运作也不够规范,但它满足了部分农村金融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在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小琼 《中国金融》2006,(14):22-23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不相适应 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性导致农村金融供给失衡。一是竞争主体缺乏。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实际上,农村信用社几乎是惟一服务于“三农”的正规金融组织。由于经营活动地域限制明显,农村信用社之间竞争存在壁垒,并未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二是长期的市场准入限制压抑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转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同时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管制力度。1999年,在全国范围撤销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结束了非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三是金融服务单一化,定价机制僵硬。面对近乎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以及差别定价的动力。在利率定价上,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定价管理不够规范,简单地根据贷款对象、贷款方式、信誉程度等因素分别确定统一的执行利率,并且贷款利率上浮占比和幅度随意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开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金融需求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实现相关政策体系在金融精准扶贫阶段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阶段的有序衔接、平稳过渡和优化调整,以打通农村金融"堵点",提升农村金融体系运行效率至关重要.基于调查数据,运用动态DEA模型对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运行效率进行测度,并构建面板模型分析各类政策工具和措施的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①:近年来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呈整体上升的态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工具以及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优化农村法律环境和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对提升农村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具有显著作用;农信机构改革、塑造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融资担保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措施效果不显著.由此,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阶段,应确保效果显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持续发力,对效果不显著政策措施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完备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是保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作为欠发达地区,制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对此,以欠发达地区忻州市特色杂粮产业为例,对72家杂粮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辖区存款类金融机构开展调研,解剖农村金融供需错配现象,研究发现金融供需错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特点。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着力破解金融服务供给侧难题,使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主动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农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时代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出现综合化、集团化趋势,同时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行为,较多具有低回报、长期性的特点。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村新业态,农村金融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转型发展问题。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需进行制度创新和转型,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辅助机制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