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彦军  徐文成 《征信》2021,(3):73-80
在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工业绿色转型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河南省总体数据及辖内17个地市数据对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并且在2016年以前处于初级耦合状态,2016年以后,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同推进,其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中度协调阶段过渡到高度协调阶段。针对实证结论,提出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地方财政支持机制以及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对接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琴 《北方金融》2023,(2):26-31
科技创新是推动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复合系统为视角,分析黄河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关系,构建黄河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运用2019年黄河上游地区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发展不平衡,存在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需求的问题。针对黄河上游各省(自治区)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引才政策制定、公共科技金融投入强度、鼓励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于2010~2020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构建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两个体系的耦合协调关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莫兰指数对其测算结果进行效率评价。研究发现:①绝大部分省份的绿色金融指数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数尚未实现优质协调发展,两个体系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两个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和DEA效率评价整体上均处于逐年增长态势,且大部分省份的增长态势趋同;③耦合协调度和协调效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且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2002年以来研究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得出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的必要性;随后在运用Granger模型对二者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衡量与评价基础上,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得出当前二者协调度较为欠缺的结论;进而对二者协调度欠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低碳转型意味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工业领域带来了更多风险,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地区。为研究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的关系,本文基于2016-2020年河北省35个工业行业相关数据,在分析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河北省工业行业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行业差异。研究发现,河北省工业各行业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处于磨合或高级耦合、低级或中级协调阶段,两者互动影响较大且未形成良性发展,呈现时间上的不同步性与行业差异性,且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因此,工业行业的低碳转型既要注重多元化、灵活性,又要借助外部技术、资金支持,构建良好的碳信息披露、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转型与风险防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湖南省为例分析2008-2017年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及其耦合关系的时序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湖南省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已由过渡阶段转变到了协调阶段。两者呈现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与普惠金融相对滞后交替变化的情况,现阶段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开发性普惠金融支持的重点应当是农业产业化,需要加快基于农业产业化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强化金融素质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选取新疆及十四地州2011—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计算二者发展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进行耦合协调模式分析,得出二者在新疆不同时间、不同地州的耦合协调情况,研究结果能为二者在新疆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提出协调各地州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的协调高效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时序立体数据因子分析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8年全国统计数据构建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试图从宏观角度探究这一时期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8—2018年,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长期处于拮抗耦合状态,而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滞后是制约两系统耦合度提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绿色金融长期滞后的关键所在.据此,提出要优化绿色金融结构、加强绿色风险控制、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多管齐下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推动两系统协调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内涵及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在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理论研究上,对资源型L市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市的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系曲线形状呈现倒“N”型,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关系均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形态左半部分,而工业固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关系处于倒“N”型曲线形状越过拐点后的下降部分。最后,文章从加快绿色转型制度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金融、加快转型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值法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协调关系及空间演变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2)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且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四个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性明显;(3)2006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等级呈现“八良二十中三初”的空间格局,2020年耦合协调水平等级呈现“两优九良二十中”的空间格局。提出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互动、精准制定二者协调发展施政策略和提升路径、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巩艳红  宋子文 《现代金融》2023,(3):11-20+10
在对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丰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表现突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也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增长;且数字经济综合指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出平稳的发展趋势。(2)2011-2020年,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从动态空间面板回归结果来看,当期耦合协调水平、相邻省份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相邻省份上一期耦合协调水平都会影响下一时期的耦合协调水平,即存在着“叠加效应”和“学习和模仿效应”。(4)从空间效应的分解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供给水平和创新水平等均是影响综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经济的助推作用。结果表明: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耦合协调机制;无论在经济空间还是地理空间中,某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可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在东、中、西部区域中,耦合协调度的经济效应具备空间外溢性和地区异质性。基于此,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整体提升耦合协调度、在不同区域内立足区域实际进行精准施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协调高效发展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30个省市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各省市间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小,生态效率综合发展水平则差异较大。总体上,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是一种中度耦合,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从时序来看,各省市绿色金融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趋势向好。本文据此提出了不同省市差异化发展,对中西部绿色金融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和加强区域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谭玉成 《时代金融》2009,(7X):54-56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集聚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本文以物理学中的耦合关系作为研究切入点,首次把耦合关系运用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利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方法分析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良性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副省级城市是我国各地区的经济中心,为研究地区上市企业质量、金融效率和产业韧性的协调发展情况,探索影响三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15-2020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系统评价上市企业质量、金融效率和产业韧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间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副省级城市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及其因素等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上市企业质量、金融效率和产业韧性发展趋势并不一致;副省级城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存在差异,但大部分副省级城市的系统间耦合协调度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副省级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各一级指标与系统间耦合协调度均有较高关联度,数字金融、产业可持续、上市企业财务绩效、金融市场效率、上市企业管理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影响较大。最后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梳理绿色金融和生态资源的效率状态、趋势演变和空间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论文通过将绿色金融效率区分为宏观体系效率和微观技术效率,同时与生态资源效率进行耦合协调分析,发现:1.宏微观绿色金融效率演变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微观技术效率改善在2016年后逐步实现向宏观体系效率提升的传导,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2.区域绿色金融与生态资源效率的耦合也呈现空间扩散和时间传导特征,且正在经历由微观到宏观、从东部向西部的渐次扩散。由此,推动绿色金融与生态资源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既需要强化微观激励,也需要提供宏观引导,更需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耦合交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四大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系统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4年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指数均整体上表现出稳步上升趋势,但经济增长指数波动性较为明显;两系统耦合水平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基本实现二者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四大区域在两系统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度上均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常态下以城市为划分的科技金融系统成为区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科技金融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有着迫切需求。本文基于系统间的耦合机制理论,探究了科技金融系统间的联动影响效应,并构建了联动影响有效度的评价模型,以广州和深圳两地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系统间的联动影响效应主要受到科技金融系统投入—发展环境—产出三大基础要素相互耦合协调的影响,耦合协调度越高,其联动影响就越有效,而有效的联动影响将会促进区域内科技金融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科技金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三大基础要素的耦合作用,以提高系统间的联动影响有效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2~2015年舟山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舟山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一直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表明舟山市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最后得出启示,舟山市致力打造港口经济圈,必须大力加强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经济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以青海省为例,通过熵值法确定三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为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青海省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由此提出了发挥生态优势、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