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励和监督是公司治理最基本的重要手段,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管激励对大股东掏空抑制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不仅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还可以增强高管激励的力度;此外,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抑制大股东掏空的路径,即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高管激励中介影响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丰富公司治理的研究问题,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掏空对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股东掏空程度越高,公司控制权变更倾向越大,股权质押爆仓导致的控制权变更与大股东掏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大股东掏空会通过恶化企业财务状况(降低公司业绩,进而提高融资约束)和提高股权质押动机来影响控制权变更。(3)在民营企业、机构投资持股比例低、高管持股比例低以及独立董事占比低的公司中,大股东掏空与控制权变更具有更强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0-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融资融券机制、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越高,大股东掏空越严重.而融资融券抑制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引起的大股东掏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投资者保护环境更差、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内部治理机制更差的公司中,融资融券的掏空治理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拥有学术经历的管理者对大股东关联交易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聘任有学术经历的高管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机制分析表明,有学术经历的管理者由于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意识、更强的规则意识,行为更加规范,因而能够抵制大股东关联交易行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两权分离度较高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学术经历的高管对大股东关联交易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在股权制衡度较低、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中,拥有学术经历的高管对大股东关联交易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引入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委托代理模型,基于掏空视角探究高管薪酬粘性形成机理,并以201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如下四点结论:(1)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加剧了高管薪酬粘性特征,掏空程度越高,薪酬粘性特征越明显。(2)掏空程度对高管薪酬粘性的加剧作用因高管持股比例或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低差异而产生突变,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3)高管持股比例高于门槛值时,掏空程度对高管薪酬粘性的加剧作用更显著;反之高管持股比例较低时,则不明显。(4)大股东持股比例在门槛值以下,大股东掏空行为明显加剧了高管薪酬粘性特征;当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门槛值时,则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成本粘性;融资约束负向调节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成本粘性的关系;数字化转型对成本粘性抑制作用在内控质量较低、西部地区及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建议深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此缓解成本粘性,完善成本管理决策,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管理层短视行为作为研究情境,以2011—2021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管理层短视行为对企业透明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短视行为对企业透明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较强的数字化转型力度可以通过抑制管理层短视路径来提升企业透明度。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行业竞争性强和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管理层短视可通过减少企业创新活力进而降低企业透明度。本研究明晰了管理层短视行为对微观企业信息披露领域的影响,为解决管理层短视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股东治理是股票市场运行的基石。本文以2011—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股票三秒切片高频交易数据检验了第一大股东持股对股票市场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能够加剧股票市场操纵,缓解内生性问题后结论稳健。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会加剧大股东掏空效应、降低企业信息透明度、抑制股票流动性,从而促进股票市场操纵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在分析师关注度低、两职合一、独立董事占比低等弱监督制衡机制的环境下,第一大股东持股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建议通过构建适度制衡的股权结构、加大股东监督力度、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完善市场操纵监控体系等措施推动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数字赋能视角出发,分析数字化转型改善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利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改善企业漂绿行为,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缓解融资约束、驱动绿色转型路径改善企业漂绿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改善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重污染行业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兼任高管的经济后果.结果显示:当公司存在纵向兼任高管时,其融资约束程度更高;区分不同兼任职务类别发现,与总经理纵向兼任高管相比,董事长纵向兼任高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在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纵向兼任高管通过加剧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加重了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股权制衡度低和兼任强度高的企业中,纵向兼任高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更高.文章拓展了纵向兼任高管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是对其经济后果的有益补充,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兼任高管的经济后果.结果显示:当公司存在纵向兼任高管时,其融资约束程度更高;区分不同兼任职务类别发现,与总经理纵向兼任高管相比,董事长纵向兼任高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在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纵向兼任高管通过加剧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加重了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股权制衡度低和兼任强度高的企业中,纵向兼任高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更高.文章拓展了纵向兼任高管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是对其经济后果的有益补充,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澜 《浙江金融》2024,(1):19-30
数字化转型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体经济投资,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实体经济投资。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化转型对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实体经济投资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在实体经济中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问题与大股东掏空路径,选取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大股东掏空效应引入Kothari et al.(2005)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应计盈余时剔除关联交易行为与资金占用的影响,比较剔除前后可操纵利润的差异,对大股东掏空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鉴于大股东掏空本身对盈余管理模型计算有影响,本文的做法可以形象反映掏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即大股东通过实现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导致可操纵应计利润减少,企业会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还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国企相对于非国企来说,以掩盖大股东掏空为动机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战略差异度是否影响企业聘请高质量外部审计师的概率.研究发现:(1)战略差异度与高质量审计师的聘用显著正相关;(2)在代理冲突严重的公司中,战略差异度对高质量审计师聘用的影响更加显著;(3)经营风险和管理者自由裁量权所导致的代理冲突在战略差异度和高质量审计师聘用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4)高质量审计师可以显著抑制战略差异度较大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大股东掏空行为,并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本研究丰富了战略差异的经济后果以及审计师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战略如何影响企业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企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2013—2020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价值。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降低融资成本两条作用路径提升企业价值。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具有更明显的价值提升效应,而对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则效果不明显。本文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有助于鼓励企业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为政府部门出台促进数字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战略差异度是否影响企业聘请高质量外部审计师的概率.研究发现:(1)战略差异度与高质量审计师的聘用显著正相关;(2)在代理冲突严重的公司中,战略差异度对高质量审计师聘用的影响更加显著;(3)经营风险和管理者自由裁量权所导致的代理冲突在战略差异度和高质量审计师聘用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4)高质量审计师可以显著抑制战略差异度较大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大股东掏空行为,并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本研究丰富了战略差异的经济后果以及审计师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战略如何影响企业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对企业环保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验证了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属于一种“监督机制”;超额聘任独立董事通过抑制管理层短视和大股东掏空行为来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在重污染行业、两职合一以及独立董事薪酬较低的企业中,超额聘任独立董事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实证研究产品市场竞争是否对企业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具有治理作用,结果显示:产品市场竞争以及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有助于降低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公司其大股东掏空程度往往更大.在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上,产品市场竞争与一些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研究表明要缓解大股东的掏空问题,应在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同时,更多地降低行业进入壁垒以提高行业内部竞争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会计稳健性,并且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和非数字产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坏消息识别能力和抑制坏消息隐藏动机提升会计稳健性。本文的研究发现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异地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异地并购,有效提升异地并购的概率和成功率;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在二者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减少信息不对称来促进企业异地并购。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异地并购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小规模和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更显著。此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异地并购的影响还能带来企业价值的提升。本文不仅拓展了企业异地并购影响因素的视角,还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同时为企业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