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社会经济改革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体制结构变迁方面的宏观因素,也贫困者个体自身方面的微观因素。而现行救助政策及具体措施方面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偏低、低保救助对象的审核工作存在盲区、救助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贫困群体自我救助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不仅对解决潍坊市城市贫困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国范围内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有5000多万家农民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相对而言,城市贫困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城市贫困日益突出起来。消除贫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国家在接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问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城市贫困不同于农村贫困,它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且表现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研究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贫困与扶贫是一个世界性话题。贫困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就势在必行。本文从论述贫困的涵义出发,将贫困进行分类,着重从相对贫困和城市贫困角度探讨当前我国居民贫困出现的问题,并指出贫困研究的实际意义,为我国居民扶贫提供相应的对策,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萍  栗金亚 《经济与管理》2012,(9):26-28,48
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是对穷人的福利政策方向的一个基本改变。对个人发展账户进行分析,将"资产建设"这个新理念引入我国农村贫困救助政策,比较两种以资产为基础的贫困救助政策:个人发展账户和村级互助基金,发现:为贫困者设立个人账户并建立村级互助资金,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政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贫困问题发生了一个转变——从农村贫困到城市贫困的转变。同时,中国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有特色的反贫困之路,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致使贫困者教育水平低下、健康状况较差、知识和技能缺乏,因而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使城市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张楠 《时代经贸》2009,(12):12-13,11
现阶段,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问题,促进和保障贫困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城市反贫困的一些应用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城市贫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生产与反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社会经济问题。我国一直使用的扶贫模式缺少人本思想,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遇到外在条件的变化,脱贫人口很容易返贫。而提高贫困者的人力资本,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收入的提高等,因此,从中长期看,要消除贫困的最根本措施是加大人力资本生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城市贫困问题,这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的现状是:城市贫困人口数量逐渐下降;贫困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均需提高。导致辽宁城市贫困的原因既有个人及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省市两级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建立需求导向的分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及自立性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些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担忧。以城市贫困家庭由"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子女"心理贫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最后从个人、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和措施,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农村扶贫的推进也使得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城市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严重.通过对城市贫困的研究发现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导致贫困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对于缓解贫困代际传递有着重要作用,对消除贫困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国际社会的贫困理论与减贫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世界著名的3P问题之一。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国际社会为减少及消除贫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提出了如人类发展指数、人类贫困指数和千年发展目标这样的有关贫困的理论及国际减贫目标。本文从国际社会的角度出发,对贫困理论以及减贫战略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国际社会制订减贫战略及政策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We postulate a family-based poverty index (JD) possessing focus, symmetry, monotonicity and decomposability properties commonly required of individualistic indexes. JD also satisfies reformulated 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 sensitivity axioms which take accoun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families in their sizes and poverty lines. We introduce a new axiom, substitution sensitivity, which is satisfied by JD but not by the well-known FGT index. Using JD, we describe Australian poverty in the 1980s. We find that head-count ratios and average income gaps dominate the explanation of differences in poverty across family types and across time.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poor incomes make minor con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5.
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研究》2016,(6):143-156
本文利用Alkire&Foster(2011)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和Foster(2009)的持续时间分析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与平均贫困持续时间指数,以CHNS数据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分析了我国的长期多维贫困程度,并通过多层回归模型探讨了致贫的宏微观因素。研究发现:长期多维贫困指数不仅能测度家庭贫困程度,还能反映贫困家庭平均贫困持续时间;相比城市家庭,农村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更高,但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延长,城乡贫困家庭的平均被剥夺深度出现了明显的逆转,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相对于农村更为严重;户籍制度能解释城乡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差异的43%,且能解释城乡贫困家庭的贫困不平等程度的17%;家庭的户主特征、社会关系、人口规模与结构、户籍制度等因素对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及不平等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国执行新的扶贫标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这引发了我国扶贫战略、扶贫对象、扶贫出发点和扶贫任务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事业进入新阶段。该文认为应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突出扶贫对象瞄准,突出扶贫产业集群化发展,突出"大扶贫"格局,突出完善金融性扶贫机制,从而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相似文献   

17.
18.
Unit-Consistent Poverty Indi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characterizes unit-consistent poverty indices. The unit consistency axiom requires that poverty rankings (not poverty indices) remain unaffected when all incomes and the poverty lines ar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measuring units. We consider two general frameworks of poverty measurement: the semi-individualistic framework that includes all decomposable indices and all rank-based indices; and the Dalton–Hagenaars framework that contains a subset of decomposable indices. Within the semi-individualistic framework, classes of unit-consistent poverty indices can be characterized for different value judgement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Within the Dalton-Hagenaars framework, unit-consistent poverty indices are completely characterized without invoking any value judgement a priori. I thank Peter Lambert, Mike Hoy, Thesia Garner and an anonymous referee for their very helpful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主要有农村贫困群体老弱病残身体、家庭状况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还有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性贫困、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原因。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among the young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ir labour force experien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gender,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Australian Longitudinal Survey data enables the incomes of individuals to be related to many other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over a number of years.
Generally the poor do not have high levels of education. About half of those classified as poor, endured a poverty spell of one year. But less than five per cent of the poor were so in each of the four survey years. Many of the poor were studying. Their low current incomes were presumably endured in the anticipation of high future earnings. The young women who were poor, many with children, were typically living in households offering them no additional financial sup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