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王轩 《经济地理》2020,40(5):165-173
以2012—2017年我国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GEM模型分析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作用机制,运用熵权PCA法识别关键因子,结合GIS方法实证研究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演变规律与发展特征,结果表明:影响2012—2017年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物流环境等领域,传统产业、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作用效果正在弱化。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格局,东部沿海省域保持高位区间,省域间发展较为均衡;以湖南、江西、安徽等为代表的中部省域崛起迅速,物流集群竞争力的溢出效应明显;传统资源与产业依赖型省域辽宁、山西等降速显著,竞争动力不足。同时受区位与聚集的影响,省域物流集群的区域聚类性特征突出,处于引领地位的省域具有核心扩散效用,拉动区域各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发展。最后,对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给出发展建议,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借鉴和创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WEF),结合中国实际,从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维度来构建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比较各省域旅游业发展的竞争态势,并运用ESDA空间分析法,有效揭示指标数据所反映的区域竞争态势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对其空间格局进行描述与可视化呈现。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将指标数值归一化为无量纲标量,再对因子层相应指标加和得到各省域旅游业发展四个维度的竞争力分值,研究表明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格局;(2)通过GeoDA计算出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四个维度竞争力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分别为0.1904、0.1972、0.1724.和0.1205,均为正值,且正态统计量z值均大于0.0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1.96),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省域旅游各项竞争力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突出,竞争力强的省域和竞争力弱的省域分别趋于相邻,在空间层面上存在马太效应;(3)以(z,Wz)为坐标点,对变量所有观测值的标准化值z与空间滞后向量Wz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可视化的二维图示,得到中国省域各项旅游业竞争力的Moran散点图及空间关联图,反映出东部沿海省域和长江中下游省域的旅游业各项竞争力水平空间结构上已基本形成了较显著的HH型的连绵区,东北与西部省域则多数处于旅游业竞争力LL集聚区,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4)运用局部关联指数Getis-Ord Gi~*,采取Jenks最佳自然断裂分级法生成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热-冷点区域图,研究表明,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热-冷点区呈现由东南向西南、东北、西北推移的阶梯状分布,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热点区的典型性核心-边缘结构。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省域软科学研究机构竞争力的内涵构建了省域软科学研究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省域1986—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机构竞争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省域软科学研究机构竞争力状况呈现"少数领先且独特性强,多数集中而差异性小"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构建省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对我国内地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从1995、2000、2005、2010年4个时段进行动态评价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比较同一省域不同时段各评价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同一时段各评价指标在各省域间的差异,从中找出具有典型解释能力的关键因子,对湖北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优势与差异进行解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2010年各省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区域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初期阶段,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依次减弱;为了进一步找出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采用障碍度指标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病理诊断,结果表明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强弱程度都有差别,需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象,从农业保险规模水平、渗透度水平及供给水平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刻画了2008—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其发展格局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成熟的省份优势突出,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显著。省域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呈上升趋势。通过比较,运用空间误差滞后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农户收入、补贴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对其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点、线、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互联网创新现实情境,结合互联网创新特点,从互联网创新环境、互联网创新投入和互联网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中国互联网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第三方客观数据,运用改进灰色关联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域互联网创新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互联网创新整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东部沿海省域互联网创新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省域;河北、辽宁、安徽等省域存在创新维度间发展不均衡现象,制约着互联网创新发展。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互联网创新现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互联网创新现实情境,结合互联网创新特点,从互联网创新环境、互联网创新投入和互联网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中国互联网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第三方客观数据,运用改进灰色关联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域互联网创新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互联网创新整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东部沿海省域互联网创新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省域;河北、辽宁、安徽等省域存在创新维度间发展不均衡现象,制约着互联网创新发展。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互联网创新现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省域旅游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省域旅游产业实力科学内涵为基础,构建了省域旅游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指标数据无量纲化等定性与定量方法评估了我国各省旅游产业的实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绿色竞争力评价的常用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DEA模型,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组合评价模型,利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测定。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转变经营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绿色技术投入、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提升劳动力素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实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省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实力的内涵出发,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6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138个四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评价与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各省域2005年和2006年的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实力状况,并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弱、地区差异大、排位变化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是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选取国内22个省、市2005~2009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法和Theil指数模型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及差异度,然后运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进一步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具有地域不均衡性;(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差异在2005~2009年间呈波动型变化,集聚差异总体较大;(3)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适宜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对中国电子商务省域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经降维的因子分析后,再对中国各省域的电子商务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中国各省域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有助于进一步认清中国各地区的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异,有助于在一国范围内对于不同地区的电子商务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从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制定电子商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实证表明中国各省域电子商务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东部沿海高于西部内陆,且电子商务水平不均衡还广泛存在于各群体的内部.电子商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评价模型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医药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具有典型解释能力的关键因子,对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要素有效供给。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供给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熵法对我国创新要素有效供给现状进行评价,并度量创新要素供给协调度,从创新要素供给综合指数和子系统协调度两个方面评价创新要素有效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区域创新要素供给分为5个梯度,并运用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各梯度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实现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有效供给的主要障碍层从2009年的压力层与状态层转变为2018年的响应层与状态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等成为主要障碍因素。各省域应依据自身要素供给主要障碍层和障碍因子,结合自身创新要素供给所处梯度,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强链、补链、固链相结合,实现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6.
耿虹  李彦群  范在予 《经济地理》2019,39(11):183-193
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业态,我国农家乐表现出显著的东、中、西区域非均衡发展差异格局。以浙江、湖北、四川3省为研究样本,基于网络数据平台爬取农家乐空间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比较农家乐地域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3省农家乐均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但空间集聚格局与均衡指数具有显著的省际差异;其中浙江省农家乐呈网络状均衡集聚;湖北省农家乐点状集聚于武汉、宜昌等市,省域分布不均衡;四川省农家乐团状集聚于成都平原,省内空间分布较均衡。进一步探讨省际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区域政策供给导向是农家乐空间集聚的驱力,高经济水平是农家乐规模扩张的基础,完善的设施供给是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外部依赖,山脉与平原地貌交错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则成为农家乐集聚的沃土与温床。  相似文献   

17.
运用传统DEA、超效率DEA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收敛性模型,对我国30个省域(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及空间收敛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地理空间上呈"V"型分布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属制造业价值链攀升DEA有效,但辽宁、河北、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中西部多数省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偏低;地域相邻使省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表现出典型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推移使省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性。对条件收敛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工业发展及信息化水平对省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科技创新并没有成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推动力;此外,产业集聚与配套、人力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提升的作用尚未充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曹飞  郑庆玲 《技术经济》2016,(9):99-105
构建了包括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的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其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单项承载力。得出如下结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属于短板要素;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本上呈从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分布;各省城市综合承载力与人口城镇化率的位序基本一致,但综合承载力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率。最后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既要统筹空间均衡发展,也要统筹各单项承载力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要素有效供给。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供给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熵法对我国创新要素有效供给现状进行评价,并度量创新要素供给协调度,从创新要素供给综合指数和子系统协调度两个方面评价创新要素有效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区域创新要素供给分为5个梯度,并运用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各梯度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实现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有效供给的主要障碍层从2009年的压力层与状态层转变为2018年的响应层与状态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等成为主要障碍因素。各省域应依据自身要素供给主要障碍层和障碍因子,结合自身创新要素供给所处梯度,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强链、补链、固链相结合,实现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