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香港工作已经快三年了,认识的香港人也不少。我的感觉是香港人的金融投资意识比较强,脑袋里好象比上海人多一根赚钱的筋。但香港人喜欢赚快钱,最好是今天买进,明天就能够赚钱。时间太长不行,香港人没这个耐性。用香港人的话来说,那真正叫做是“时间就是金钱”。  相似文献   

2.
呵,上海人!     
“上海人精明而不高明”,一位高层领导曾如此评说。上海人确实是够精明的,计划经济年代曾使用过全国独一无二的半两粮票,不足10平方米的亭子间也能装潢布置得富丽堂皇,更让上海人洋洋得意的是,“上海货”素以价廉物美而闻名全国风靡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货”在各地市场上简直就是名牌的代名词。随着市场经济春风乍起,率先改革开放的南方人变得会做生意了,当“广贷”挟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各种公关手段大举“北伐”时,精明的上海人有些看不懂了:花大把的钱做广告,搞公关值  相似文献   

3.
小鹤 《沪港经济》2003,(4):64-64
“精明”这个词,在上海话中另有一个相应的词叫“门槛”,上海人对于处事精明过人,往往称之为“门槛精”,反之,就是“门槛不精”。然而,何谓“门槛精”,又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前些年,不少外地朋友对上海人有一个评价,叫做“精明而不聪明”。其实,这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对于这种不聪明的“精明”,上海话中倒还有另外一个词的,那就是“精怪”。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当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缺少了一个“明”,两眼一抹黑,再“精“又有何用。至于“精”而成了“怪”,那就是“精”到牛角尖里,只要对方见怪不怪,结果就是其怪自败。  相似文献   

4.
我曾调查了不少家民营企业.发现其中有许多民营企业技术设备先进,经营不缺资金,产品不也是市场所需.但企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我发现是“钱”与“能”(即老板的资本与有才者的能力)不能有效地结合影响所需民营企业发展更上层楼。 大家深知,“钱”“权”结合为大多数人所痛恨.因为它导致了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但“钱”与“能”的结合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老板凭着个人的敢打敢拼赚了第一笔钱.目前.中国就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竞争将会空前激烈,老板一人再精明再…  相似文献   

5.
告别石库门     
石库门是老上海民居建筑的典型,当它异化为“七十二家访客”时,种种“石库门心态”使上海人变得“精明不高明”。随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上海人的新生活从告别石库门开始。  相似文献   

6.
到过日本留学的人,回到国内走亲访友时,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便是关於在那里打工的情况:“在那里打什麽工?”“辛苦不辛苦?”“日本老板对你好不好啊?”“一个月能赚多少,够不够生活?”……自从电视台播出了《上海人在东京》以後,不少人问:“你有没有去过高田马场啊?那里很危险的,千万别去干那种活啊!”听起来就有些那个,要知道留学生活并不就等於打工生活。  相似文献   

7.
大气的上海     
过去,"阿拉"上海人给国人的印象是有点"小气":无论待人接物、工作生活,都有点斤斤计较的意思--就边给客人下饭的菜也做成一小碟一小碟的--你说小气不?当然,这种小气也反映出上海人的精明.  相似文献   

8.
医疗大走穴赚翻了农民 毕先生(化名)一眼看上去就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下人,但是骨子里透着商人的精明,他现在经营着一个小饭店。三年前他就已经从医疗走穴行当里退出来,之所以离开这个暴利行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方面是赚足了,另一方面也因为主管部门对医生走穴的限制越来越严。他不想再冒高风险,赚了钱以后,他只想“正正经经地做点事情”。  相似文献   

9.
陆建  沥文 《新财经》2005,(6):46-50
“怎么才算成功?赚了钱就叫成功吗?从我第一天做生意,拿20万港币出来开公司到现在,在外人眼里,我赚了很多钱,但我不认为我成功了。”“做电视报纸,我亏损了一亿美元,我同样没感觉有多失败。”“关键是还没到结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上海和香港的“边缘人”成了中国最早的企业家香港人常说,香港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从上海转移过来的,此语不差,我曾经为《明报》写过“香港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认为香港的繁荣道源於东西方文明在边缘处的交汇,这个“边缘”非常要紧,企业家的创新机会全在传统热力薄弱的“边缘地带”,就连上海的企业家能力的积累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於早期上海的“边缘性”。既然上海和香港都是以“边缘”的身分发展成为国际都市的,既然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是这两个城市的共通之  相似文献   

11.
我出钱,赚了,让你当董事;你出力,赔了,就当白打工“你来经营我的企业,我出钱,你出力,赢了我们按利润四六分成,亏了你白干一年。”这是福建石狮市融盛企业集团老板宋太平新近悟出的用人之道。来自东北的储世林和梁绍卿联手玩命干了一年,上个月两人实实在在从老板宋太平那儿分到了45万元现金。除此之外他们与老板共有的100万元利润作为生产周转金投人了扩大再生产。这样,储世林的名片上除了原有的“外贸企业部总经理”的头衔外,又多了“董事”二字。这种做法既不像“承包”,也不叫“人才入股”。宋太平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一周人物榜     
《中国经济快讯》2010,(34):28-28
“我一出生就在上海,但我的父母亲其实在我出生前进上海,我都变成了上海原住民。凭什么现在的农民工进了城,二十年以后,他们的小孩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如果历史到了这里不能够连接的话,那我们这一代人是可悲的,是没有远见,没有道德感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谈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一周人物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34):28-28
“我一出生就在上海,但我的父母亲其实在我出生前进上海,我都变成了上海原住民。凭什么现在的农民工进了城,二十年以后,他们的小孩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如果历史到了这里不能够连接的话,那我们这一代人是可悲的,是没有远见,没有道德感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谈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14.
点击王志东     
王志东是广东人,但看起来不像。人们印象中的广东人大都是瘦小精明,但他却是高、胖,且一脸的朴实。若不知道他是哪里人,还真想不到广东去。  相似文献   

15.
多年前,笔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时,有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是:“你是我惟一不认为是河南人的人”,算是给我的最高评语。如果说给我的同乡听,肯定让他们心寒。从此以后的一段时间,每当别人再问起我中国式问题“你是哪的人?”,我要么就说具体出生地“郑州人”。要么就说我的户口所在地“上海人”,要么就说我的定居地“北京人”,  相似文献   

16.
“5年前,很多人只知道北京、上海,不知道重庆,但是我知道!”在采访的开始,本·亨利克森(Bengt Henriksen)先生就直接告诉记者,他5年前就开始对重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从1986年就开始在华投资的美国商人更是对重庆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了如指掌”,他说,如果合作顺利,重庆很快就会成为与北京、上海并驾齐驱的中国内陆最大的物流中心,而“重庆货”也将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从“客隆”谈美国的营销术维立今年人夏以来,在商贾云集、商业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兴起了一场“客隆’?(广东零售收集团打进了大上海.首先竖起了“广客隆”的大旗.接着“汇客隆”、“沪客隆”也随之相继开业。总之.“客隆”现象使人感到新奇、振奋·也得到实惠.令世...  相似文献   

18.
人物     
《浙江经济》2010,(8):13-13
潘石屹:50亿押宝上海目前,潘石屹要“出京”的消息不胫而走,外界纷纷揣测其动机究竟是出于战略需要还是被逼无奈?面对不甚熟悉的上海滩,精明之人来到精明之地又会有何种前途命运呢?目前潘石屹已经开始谋划在上海攻城掠地新布局,今年他将动用公司土地购买资金的一半以上投资到上海,金额达5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阿拉“是上海人的自称,“阿拉是上海人“,就是告诉别人,我,是上海人.   “阿拉“又是西安人对上海人的通称,“那是个阿拉“,就是说,那是位上海人.除此之外,西安人因为听不懂上海人说话,又给上海人起了个颇为不敬的称谓:“上海鸭子“.小孩们在街上听到上海人说话,就会像唱莲花落般地唱一句:“上海鸭子呱呱叫哟……“上海人听见了,却不恼,一笑了之.   ……  相似文献   

20.
他叫江关生,40多岁模样,是香港影响影像制作所掌门人,大小也是个老板。从1991年算起,他在这家公司已经干了10年。他是我认识的香港人中一个很独特的人。 钱是赚不完的,做生意,不妨“悠着点” 他毕业于香港大学,曾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电视台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