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格尔木市是一个新建的工业城市,以基础产业——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格尔木市农村经济发展已迈人新阶段,面对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实际,今日应加强领导,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继续加大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振兴农村牧区经济。  相似文献   

2.
一、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意义重大加快农网建设和改造,降低农村电价,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措施,是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繁莱农村经济。农村电网的电价和供电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在农村的用电总量中,就靖州而言,乡镇企业占40.2%,排灌设备占22.5%,农副产品用电占15.1%。加快农网改造,降低农村电价,将有力地支持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第二,有利于改善农…  相似文献   

3.
魏县是农业和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增收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大的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们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互促互动.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内涵构建农业生产、劳务输出、农村社会保障、平安环境四大农民增收长效体系。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统一起来,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平稳运行,实现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牺牲农民生活来发展市民的生活,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由于农民化素质、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举措和新农村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和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和整个中国面貌的改进。而目前除个别经济发达地区以外,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缺乏许多必要的保障,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难以回避,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微弱。与此同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在建立时间、项目内容和保障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且缺乏整体制度设计,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且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市场化改革道路上的阻碍性因素,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保障我国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范文燕 《天津经济》2007,(12):44-46
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个过程的实现为改变广大农民身份,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征用耕地涉及的范围大、来得快,而向被征用耕地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的其他各方面条件则相对准备不足,导致失去耕地、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一部分失地农民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  相似文献   

8.
张永丽 《中国西部》2023,(2):1-8+133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在农业农村,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应立足于区域发展现状与特点,以补齐短板、放大比较优势为重点,持续统筹巩固脱贫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统筹产业转型升级与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新基建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和提升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生产价值、基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高品质生活价值、基于空间结构优化与绿色发展的高颜值生态价值,进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相似文献   

9.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长期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进入新世纪的中国能否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然而,解决好“三农”问题首要的是要解决好8亿多农民的问题。我国农民数量非常庞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总数达8亿多,其中农业劳动力估计在5亿人以上,但是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2,而农民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农民人均耕地的1/3,若按中等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我国现有耕地仅需5000万农业劳动力。显然,在我…  相似文献   

10.
政策措施有力、市场环境有利、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棉花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是2004年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央继续支持、保护农村发展,其力度前所未有。中央着力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相继出台了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启动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制定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的发展与信息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智能产品的普及,信息化贯穿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农业信息对于广大的农民更是息息相关,农业信息成本低,方便、快捷,既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又增加了农产品的竞争力,扩大了销售市场范围,从而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思维方式,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起到巨大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延明 《乡镇经济》2010,1(4):122-125
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方法,对于发展和繁荣农业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通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安徽省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张虹 《辽宁经济》2005,(7):29-29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转变,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增长速度缓慢。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提出的“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农业与农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着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村社会进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胡筝 《特区经济》2005,(2):118-119
西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西北地区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普遍存在自然经济及半自然经济,特别是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偏远落后的地区,几乎是一种孤立于整个社会生产之外的自我封闭、自我维持、凝固、停滞的生产生活方式,市场化程度极低。在这样一种经济态势下,发展西北经济不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不优先安排农民和农村,整个区域经济就很难启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在农业生产中普及科学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改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制约中国“三农”继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和难题依旧存在,诸如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自然资源短缺,生产环境日趋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社会保障等,为此,应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与国有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运营效率,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孙梁 《辽宁经济》2004,(8):18-18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均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初,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收入与生产努力程度相联系,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和农业发展结构的变化调整,加之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下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相似文献   

18.
“党群联创奔小康协会”就是在农村党组织的指导下,以农村党员和技术能手为骨干,把农民群众联合起来,共同创办经济实体和开发一定的经济项目,达到规模生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全州县是桂北的农业大县,全县辖19个乡镇,农业人口69万人,耕地面积73万亩。近年来,各农户分散经营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传统农业小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生产规模、产品的数量、质量不适应市场发展,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难以达到。全州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根源,立足于创建“党群联创奔小康协会”,构筑了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瑞  孙钰 《天津经济》2008,(11):40-43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中国农村的生产投资、农民生活水平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可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张帆 《辽宁经济》2020,(4):24-25
农业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基石。农村经济与农民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最直接的关系,农民在农村发生的经济关系的集合构成了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农民办起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处于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几十年来,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村经济在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