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杨敏  宫静 《英才》2000,(12)
今年48岁的邹静之据说是个不错的男高音,所以他常跟唱歌的人说自己是写戏的,跟写戏的人说自己是唱歌的。“我走到哪儿都快乐,爱和朋友讲趣事,开玩笑,很多朋友都喜欢我,这比什么都可贵。”结果,不小心,就成了电视黄金时段的剧作家。写作是与生俱来的事生于江西赣州,长于北京的邹静之,对于老北京城始终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浓郁的旧京情怀。一部  相似文献   

2.
吻戏小惧北京的演员太多,拍戏几乎不由演员挑三拣四。最近这部袁莉演主角的《非常爱情》已拍完。一部很沉闷的戏,故事平淡、拍摄手法老套。但里面有几场男女主角“激情”接吻的戏。那天和她一起看样片,碰到几处这样的场面,禁不住问她拍这种戏的感觉,是不是感到很难堪。“不觉得难堪,因为我是演员,而戏中不可避免要拍的。”  相似文献   

3.
思卓 《企业文化》2010,(6):50-51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作家被朋友邀请参加笔会,她衣着简朴,态度谦虚。身边的男作家问她:“请问小姐,你有哪些大作发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而且只写过一部。”他很不屑地笑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你那一部是什么小说7”女作家平静地说:“《飘》”。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五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做什么像什么》。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称赞,是在他(她)的墓碑上刻着:做什么像什么。”五年后的今天想写“做什么‘不’像什么”,当然是有感而发的。我也会一开始就指出:“对一个人最大的贬损,是身后对他(她)的评价:做什么‘不’像什么。”  相似文献   

5.
麻将趣话     
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在《麻将》文中诙谐地说:“从各国对游戏的特殊爱好上看,可以说英国的“国戏”是板球,美国的“国戏”是棒球,日本的“国戏”是相扑,中国呢?“中国的国戏是麻将”。元末明初(约公元1370-1375年),学者万秉迢极崇姑苏人施耐庵笔下一百单八将的梁山好汉。其时,《水浒》故事多拘  相似文献   

6.
《英才》2008,(7):127-127
很多人不知道亚当·斯密这位经济学之父还写过这样一本书,他甚至一生都在修订这本书。在他的墓碑上写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米尔顿·弗里德曼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其实,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7.
再坚持一下     
1943年,约翰逊创办了《黑人文摘》。为了扩大发行,他决定请白人们来一个“角色置换”,写出“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约翰逊诚恳地致信给罗斯福总统夫人,请她写这样一篇文章支持。罗斯福夫人回信说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写。但约翰逊认为:她没有说她不愿意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有关“人类大劫难”的传言源自一本名叫《诸世纪》的书。《诸世纪》是400多年前一个叫诺查丹玛斯的法国医生写的一部著作。这本语言晦涩难懂的书,预测了1000年的吉凶。书中第十章有首诗这样写道:“1999年7月上,恐怖大王从天而降,蒙古大王重新出现……逃跑吧,逃跑吧……”此书在全球流传甚广,欧洲、北美、韩国和日本的不少邪教教主纷纷发出“世界大难将临”的悲号。这就是1999年人类大劫难预言的最初来源。如果只是诺查丹玛斯独家所言,问题好像还不会像今天这样复杂。到了本世纪70年代,一个叫五岛勉的日本人,以《诸世纪》为基础,写…  相似文献   

9.
名人轶事     
剃头柜客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正赶写一部作品,十分紧张,可是社交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一天,他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半边。亲朋好友一来,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谢绝了各种会晤。待须发长整齐,他的大作也告成功。遗嘱惊人著名的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在遗嘱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一生都期望能当一名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员,只可惜缺乏演员的才干,不能如愿。在我死后,把我的头颅砍下来,制成骷髅,做《哈姆雷特》一剧的道具,这样就算我死后演上了莎士比亚戏了。打蝇趣事有一次卓别林正在看电影脚本,一只讨厌的苍蝇不断地…  相似文献   

10.
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那时他对我说,撰写马克恩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初的一天,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HR经理人》编辑部的一位朋友拿给我一套叫做《聆听智慧》的书稿,请我帮着写书评。翻开一看,书中的内容我非常熟悉,原来是他们把自己杂志“锵锵三人评”栏目一年来累积的精华文章结集出书了。真是一件大好事!这样就会有更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享受到这份精神大餐了。  相似文献   

12.
“我实在没有办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我很喜欢亮丽的颜色,而不喜欢暗淡的颜色。”他就像管理学天空的一抹阳光:激情、反叛、革命……《财富》杂志把他评为“管理领袖中的领袖”。《商业周刊》把他形容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优秀和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天才”,“商业最好的朋友和最可怕的梦魇”。《华盛顿邮报》这样描述他:“他富有传道主义精神,肆无忌惮,他几近疯狂的单纯,但又是如此地富有说服力和有趣。而且事实证明,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对的。”他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令人嫌恶、难以取悦的人;失败的挑战者;叛徒王子;热情大师;专业大嘴巴”。…  相似文献   

13.
小敏 《上海企业》2013,(10):94-95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一些文学作品中,“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例如在著名的杭州“湖畔诗人”的诗集《村的歌集》中有《怅惘》一诗,它的前半是这样写的:“伊有一串串的话儿,想挂在伊底眼角传给我。伊看看青天上的白雁儿,想请他衔了伊底心传给我。”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仨》成为畅销书不在我的预料之外。尽管钱钟书先生仙逝经年,尽管电视剧《围城》已无力堂而皇之占据“黄金档”火辣热播,但“钱钟书”三个字毕竟早已成为“品牌”……至此,“写什么”已不重要,只要“写”就好。 于是,《我们仨》一书在成为一部梦幻般的“怀人大书”外  相似文献   

15.
1929年11月。陈独秀被共产党开除党籍之后,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陈独秀在所有政治犯中属于高级囚犯,因而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一人住一间牢房,并得以修缮。两个大书架搬进他的牢房,他可以随心读书写作。他在狱中写的短文《研究室与监狱》中写道:“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二是监狱。我们青年总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是人生最优美高尚的生活。从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狱中,陈独秀在他的夫人潘兰珍的协助下,他的著作一部一部地面世:《中国古代有复声字母说》、《连词类编》、《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荀子韵表及考释》、《屈宗韵表及考释》、《晋吕静韵集目》、《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识字初阶》、《实庵字说》,还有大量短篇论文《干支为字母说》、《道家概论》和《老子考略》。最后,“西安事变”的消息让陈独秀终止了写作。他对潘兰珍说:“共产党有望了!”1937年8月13日,是上海的末日,也是日本人拉开轰炸南京帷幕的日子。次日,国民党疲于奔命,政治犯统统释放,来接陈独秀的是他的三儿子陈延年。是夜,日机夜袭南京。陈独秀的牢房落了枚炸弹,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16.
“这份报告是准写的?”“是我。”“我以为是中方设备处的处长写的呢!”1990年代初,宋楠经常要应对这样的场面。作为FESCO的员工,他被派驻在日本的一家电子公司,负责大型分析仪器的销售。那是国家限制进口的26种产品之一,买方通常是我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大专院校或部一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摘自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在2013年4月发表的文集“闲来笔潭”退后的心态《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理解说的是,作为政治人物都有开头,有个好结局不容易。人生是一个过程,有上坡、有高峰。但最终都要落幕,这是规律。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两首很有名的看花诗,写的都是宦海沉浮。前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牢骚满腹;后一首《再游玄都观》,春风得意。  相似文献   

18.
读罢《乡镇论坛》2006年11月上半月刊谢茂明同志撰写的《如此“农转非”谁是谁非》一文,我深有同感。他道出了“农转非”人员的心声,身边的同事也反响强烈。这样的“农转非”在我市也有一大批。如我胞弟夫妇育有一子一女,有4个人的责任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胞弟花钱1.5万元为女儿买回一个“农转非”指标。  相似文献   

19.
商人     
王雨 《乡镇论坛》2011,(6):26-26
“钱老师您好。您那部《人比黄花瘦》,主编让我再跟您……” “书名改成《我被包养的这七年》,好像不太好吧?” “钱老师,您听我说,是这样的,考虑到您的名望,我们准备印两种版本,一种印《人比黄花瘦》.八百册;另一种将封面印成《我被包养的这七年》,印五千册!”  相似文献   

20.
他是美国“百人会”成员,他喜欢被称为“爱国华侨”“联想电脑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至少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施振荣,一个是我。当然,我是在幕后。”2006年 4月,58岁的美国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董事长刘宇环在北京对《中国企业家》半开玩笑地说。这话如果被柳传志和施振荣听到, 不知他们是否会同意。联想与宏暮的合作早已开始,但1998年,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