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溶 《经济论坛》2005,(6):108-10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人均收入成正比例,劳动力转移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2.28%。我国外出劳动力的年人均收入为2900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约高出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闽西农村发展特色劳务产业的必然性 1、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福建省龙岩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全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一方面,龙岩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相比差距较大,就地就近吸纳能力弱。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就业压力相当大。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22.07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1.4%;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7.52万人,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3万左右。龙岩市规划提前三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即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城镇化率60%。实现这两个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要达到6.3%。城镇人口每年要增加7.6万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全国统计数据,依据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经验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强农民预期收入、发展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扩大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消除制度因素的阻碍作用,将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消除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我们选取了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和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两个指标,采用1990-2004年相关数据,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SPSS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两者间互为线性因果。结论揭示的规律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为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经营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等几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并利用1990—2010年安徽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影响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比值和第三产业比值。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信息共享平台,改革户籍和就业制度,加快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7.
王丽艳  王卫 《经济论坛》2001,(12):37-38
有资料表明,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进程。影响这一进程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我省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原因。 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 1978年到 1985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3.38倍,显著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2.28倍的增长速度。但自 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小康目标是 1200元 (1990年价格 ), 1996年该项指标为 2055元,…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富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钥匙,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特征入手,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已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党政领导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甘于仅有的农业生产领域或乡镇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纷纷向大中城市、沿海地区转移,逐渐形成一支农民劳务大军。一、吉林省农民劳务发展的特点及成因分析据1995年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全省1600个农民家庭进行跟踪调查发现:1、全省有占劳动力总数6.50%的42万大军在外打工,比去年增加4万人,增长10.8%。2、外出劳动力在外时间以中长期为主。经调查汇总,1995年劳动力外出时间在1-3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16年来,江苏农村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实属罕见.但是,当前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仍然失调,制约转移的因素一时难以消除和缓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仍很艰巨.四个阶段启动阶段(1979—1983年)1979年以前,农村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渠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又为转移提供了“蓄水池”.5年间,全省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达218万人,平均每年转移43.7万人.与此同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60年代经济调整时期和“文革”期间下放的城镇职工陆续回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流通领域工作和服务业,征用土地“农转非”,又为农村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提供了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历史性启动,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20年乃至30年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经过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劳动力在农村转移人口中已占有很大比例。农村劳动力能否向城镇有序转移,是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度测算模型,利用统计数据测算出四川省2000~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弱协调"与"协调"之间的状态。并且分析了不同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地,滞后的城镇化必然难以充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协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土地制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丰 《经济师》2003,(8):185-186
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不足 ,农民从事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 ,引起农业劳动力转移。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使得劳动力转移后土地使用权没有得到合理转移 ,不能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对土地投入严重不足 ,分散经营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 ,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 ,逐步将土地向普通生产资料和单纯经济产权制度转变 ,变革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经济纵横》2012,(4):30-3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农村"三留"人员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无序且过度转移的局面,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1·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根据市场规律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增加值,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对农民而言,农村内部的产业转移风险较小,而比较收益却较高。政府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引导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2·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据统计,2003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0·5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7·1%。因此,建立并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可减少农民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目前劳动力转移仍处于自发阶段,组织体系、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人员管理不规范,对支农贷款管理形成潜在威胁,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旺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诱发农贷风险的表现形式:(1)农村土地资源闲置,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欠发达地区农业比较收益远低于第三产业,从而刺激了大批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这些农户或以租赁形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收购企业,或委托亲戚帮种,有的甚至撂荒,从而造成大量土地闲置,不仅有悖于建…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民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其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进行有序转移的根本性障碍因素。由于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教育的"二元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提升。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构建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补偿机制,以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就成为加强广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制度性障碍"的重要途径与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采用一个农业大省的农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结论表明,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劳动力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显著高于没有劳动力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家庭;家庭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数量增加可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田桂 《经济论坛》2004,(7):106-1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结构正在逐渐转型,伴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农民大规模地进城务工,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庞大的群体“非工非农”、“亦城亦乡”,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现象。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村人均占有的资源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进程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转变的有利时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培育农村劳动力大容量转移和市民化载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