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9):69-78,90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相似文献   

2.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地级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3—2018年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间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属于低密度、高效率、严格等级的网络类型;上游地区以成渝为典型代表的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中游的武汉和长沙两个城市的中间传导角色不断强化,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处于核心动力源地位;小群体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板块成员之间发生重组,2018年形成4个定位明确的小群体,分别为"双向溢出"板块、"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据此,从区域协同创新角度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会产生相互交织的资源、环境和民生问题。“双碳”战略背景下,矿业绿色转型成为推动工业生态化的重要抓手。采用SE-SBM模型对2013—2019年我国25个省份矿业绿色转型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构其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矿业绿色转型效率在研究期间内呈现向好趋势,各省份矿业绿色转型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关系。根据个体中心性,内蒙古等5省份以显著的受益效应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海南等省份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网络中逐渐被边缘化;根据空间聚类分析将空间关联网络划分成四大板块,北京等6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内蒙古等8省份和海南等5省份均属于净受益板块,但协同性存在差异,福建等六省份属于经纪人板块。  相似文献   

5.
在对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效率测度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的万有引力模型建立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和东北部高新区自主创新效率最高,中部居中,东部最低;战略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效率较高;大部分高新区属双向溢出板块和净溢出板块,珠三角高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自主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典型的凝聚子群特征;各高新区在不同网络层次中扮演不同中间人角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RGM)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一带一路"集成电路贸易的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集成电路贸易网络密度不断增大,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位于贸易网络核心位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网络中心性的各项指标有明显上升;块模型分析表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中亚和南亚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西亚和北非地区属于主溢出板块区属于主溢出板块,中、东欧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ERGM模型分析显示,创新水平高的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集成电路贸易往来,经济实力强或创新水平高的国家更容易形成出口贸易,地理邻近和文化关联会促进贸易,研发投入、政治稳定性、贸易与信贷自由度对贸易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燕飞 《经济地理》2019,39(9):138-146
文章以1978—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金融发展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关联网络,并通过块模型和QAP模型分析关联网络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在930个可能存在关联关系的网络中,共有765个关联关系,区域金融发展网络的互联互通程度较高;②可将31个省(市、区)划分为4个板块,板块Ⅰ为净溢出板块,板块Ⅱ和板块Ⅳ为中介板块,板块Ⅳ的中介角色更为突出,板块Ⅲ为净受益板块;③虽然金融发展相对较高的板块Ⅰ、板块Ⅱ对欠发达的板块Ⅳ存在溢出效应,但从现实来看,溢出效应并未缩小金融发展差距;④如果区域之间在经济基础上的差距过大,金融发展存在关联性的概率会降低。最后,从如何充分发挥溢出效应、提升资金效率给出应对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使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与识别中国数字经济产出的空间关联,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及二次指派程序(QAP)对中国数字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产出空间关联整体网络"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并呈现出密度提升、关联程度提高的趋势.根据不同省市在关联网络中的位置,可将整体网络划分为双向溢出、净溢出、净收益与经济人四大板块.数字经济产出空间关联受消费水平、产业结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治理水平、开放水平、移动端数字设备相对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喜平  王婉晨 《技术经济》2022,41(6):131-142
研究碳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深层次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与规律,对于有效防范碳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构建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捕捉中国碳市场与电力、材料、房地产、工业、金融、传统能源、新能源等股票板块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和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复杂网络视角构建“碳-股票”系统的风险溢出网络,识别风险的中心与演化。结果表明:碳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风险溢出,碳市场是各股票板块市场的风险净接收方,但不同板块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其中新能源市场的影响最大。在宏观经济波动和有关政策出台时,碳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也会发生波动;工业板块市场是“碳-股票”系统的风险中心,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度了1978-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全新解构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发现有:(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共存在179个空间关联关系。(2)中国区域经济可分四个功能板块。第一板块是"双向溢出板块",主要由东部发达地区组成;第二板块是"经纪人板块",由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活力的省份组成;第三板块是"主受益板块",由中西部发展较快的地区组成;第四板块是"净受益板块",由中西部落后地区组成。(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具有明显梯度特征。第一板块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将经济增长的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又将动能传给第三和第四板块。(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可以解释50.2%的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11.
面对区域制造业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运用贝叶斯插补法测度2000-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质量提升率,利用VAR模型和Granger检验识别省际质量提升的空间溢出关系,并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揭示网络结构特征和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质量提升关联网络呈交互性和全局化发展态势,网络结构稳定、流通性较好但紧密度不高,存在局部中心化现象;贵州、内蒙古、江苏、浙江的质量整合力和对外辐射力较强,属于中心行动者和中介桥梁;质量提升关联网络可分为4个功能板块,分别隶属于经纪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和主受益板块,呈现出东高西低态势;质量提升的传递机制具有联动特征,东部地区是质量提升动力源,与西部、北部地区形成良性互动并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帅  袁长伟  赵小曼 《经济地理》2019,39(1):122-129
基于中国29个省域1996、2005和2014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及公路交通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空间异质性、凝聚子类、中介性等角度分析中国29个省域的网络结构演变、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中介性及角色。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1996—2014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关联网络密度不断提升,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态势,同时碳排放关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性;(2)通过交通运输碳排放网络TOP1、TOP5、TOP10及凝聚子类分析发现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大体可以分为6大区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及华中华东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地区、西北部分地区;(3)在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省份扮演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贵州、广东、湖北等省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与区域内部省份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扮演着"中间人"角色,其余省份主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  相似文献   

13.
结合引力模型、交通运输成本模型、网络中心度模型、块模型和QAP模型,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得出:①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且武汉城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以武汉市和长沙市为中心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城际经济联系密集区。②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综合运输成本存在差异。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交通一体化程度最高,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低。长沙市至武汉城市圈、武汉市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交通运输成本明显低于长沙市、武汉市至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的交通运输成本。③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对外辐射能力整体较强,而整体的吸引能力相对偏弱,即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弱,而其内部的城际经济联系则较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辐射、吸引和中介能力整体最强,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对最弱。④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可以划分为主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主受益板块四个功能板块。主溢出板块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的发动机,净受益板块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经纪人板块是主溢出板块和主受益板块之间联系的桥梁。⑤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之间地理位置相邻、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相近和外向型经济结构相近有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发展,而外资利用水平、互联网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14.
绿色技术转移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专利转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呈现出多线程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愈发稳定,等级森严度降低,但两极分化特征明显;(2)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异质性显著,网络形成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入、净溢出四类板块,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阶梯式发展格局;(3)城市经济、金融水平、地理区位、环境规制四方面的联系对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科研教育支持力度、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把握整体关联网络结构、拓展绿色技术转移渠道、明晰城市网络角色地位、实施差异化政策调控、促进城际要素流动共享、赋能绿色技术扩散应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1985-2015年29个省市创新产出为研究对象,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基础数据,综合莫兰指数、VAR模型和块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区域创新产出表现出强烈的空间集聚性,其空间格局呈现出非均衡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②中国区域创新产出可分为4个功能板块:第一板块是“经纪人板块”,第二板块是“双向溢出板块”,第三板块是“净受益板块”,第四板块是“主受益板块”;③四大板块具有自反性的同时,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也非常显著。上述结论有利于各省市区发现本区域创新变化轨迹,正确认识区域创新能力及差异的地理特征影响,以及各区域在关联网络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探究区域创新的传递机制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构建2000—2013年中国市场一体化的空间关联网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市场一体化空间网络密度呈现稳定趋势,维持在0.2253~0.2245之间;网络等级度为0.2407,网络效率为0.7266,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的网络结构;运用QAP回归分析法对财税竞争与影响因素对中国市场一体化空间矩阵差异进行分析,区域间税收竞争差异和财政支出竞争差异对中国市场一体化空间溢出产生负影响;区域间的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对中国市场一体化空间溢出产生正影响;区域间的国有资本差异对中国市场一体化空间溢出产生负影响;区域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对中国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需要考虑空间关联下财税政策的合理制定,促进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与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康曼  杜运伟 《生产力研究》2023,(3):16-22+58+161
文章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并基于2011—20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探究了数字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碳排放效率提高,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低金融地区以及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2015年之后数字金融相较于2015年之前,发展更加迅速,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显著为正。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效率、经济发展质量和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分位数回归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不同分位的碳排放效率存在异质性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存在负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运用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法对“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化、板块间技术溢出机制及国家间主要技术溢出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网络技术溢出强度提升显著,但呈偏态分布,仅有少数国家存在技术溢出,多数国家扮演着技术吸收者的角色;②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发挥着“发动机”、“传导”和“桥梁”的功效;③由中国、韩国等5国构成的板块一是“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的核心阵地,由俄罗斯等11国构成的板块二接收来自板块一的技术溢出,并将技术溢出动能向其它板块传递,由其余114国构成的板块三作为净受益者,是技术溢出动能传递路径的最终环节;④技术溢出路径既有空间依赖也有新的路径创造。技术主要被核心国家和发达国家吸收转化,体现出固定区域技术溢出的自我强化和反势能技术流特点。新增路径主要指向欠发达国家,表明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国家与核心国家产生技术联系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