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数据,测算了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进行了动态演进分析、LMDI因素分解和公平性评价,研究发现:(1)从核密度动态演变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从LMDI因素分解来看,经济因素为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因素,而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3)从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来看,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种植业具有“高碳—低效益”的特点,畜牧业则呈现“低碳—高效益”的特点。最后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制订农业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18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自然、人文多源宏微观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标准差椭圆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中国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PM2.5浓度与碳排放空间呈现集聚态势,前者集聚度高于后者;减污降碳效应存在南方优于北方,先减污后降排的发展趋势。(2)PM2.5浓度与碳排放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基本保持一致,重心均位于河南省,方向为向东北方向偏移。(3)考察期中国城市PM2.5污染存在“南北冷点、中部热点”的哑铃形空间分布和“热点减、冷点增”时序变化,碳排放呈现“热点北聚、冷点南散”的南北方“极化”和“双增”趋势。(4)多尺度MGWR模型结果相比经典GWR模型更为精准与可靠,不同时空尺度减污、降碳的主要驱动力有所差异。通过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一项耦合系统治理工程,发现影响城市减污降碳主要驱动力为降水量、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空气流通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升级,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五七  唐宁 《技术经济》2015,34(4):15-22
系统评估了1998—2012年中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脱钩弹性,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碳解锁的进程、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普遍呈下降趋势,但高排放行业的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大多数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处于相对脱钩状态,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脱钩指数高于中、低排放行业,且高排放行业和低排放行业的碳排放脱钩弹性的波动幅度较大。指出:需要保持工业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结构性减排在工业碳解锁中的作用,依据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减排以加快行业碳解锁进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碳足迹理论,提出旅游碳承载力的概念和测算方法,利用旅游碳足迹和旅游碳承载力模型,计算对比江苏省15年来的旅游碳足迹、旅游碳承载力,深入认识江苏旅游业碳排放与碳固定的平衡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表明:从2000—2015年,江苏总旅游碳足迹和人均旅游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旅游业碳足迹总量由487.3万吨增加到9 033.4万吨,人均旅游碳足迹由66.3 kg增加到145.1 kg。同时,江苏总旅游碳承载力缓慢增长,人均旅游碳承载力则持续下降。总旅游碳承载力由564.2万吨增长到1 981.0万吨。人均旅游碳承载力由76.7kg下降到31.8kg。因此,江苏总旅游碳足迹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总旅游承载力,生态压力日趋严峻。提高江苏旅游业的碳排效率,增加植物碳汇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首先基于Laspeyres分解法将广东省1995—2014年的碳排放累计差异分解为碳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通过计算发现经济增长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995—2014年间GDP与碳排放经历了从"弱脱钩"转变为"强脱钩"状态,但总体上仍然呈"弱脱钩"状态。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广东省碳排放路线图呈倒"N"型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6.
空间明晰化的碳综合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对于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至关重要。以钱塘江流域10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收支核算体系分析钱塘江流域县域尺度碳收支时空演变格局及其碳收支平衡关系,运用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钱塘江流域进行碳综合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规划。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钱塘江流域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总体不断增加。碳排放量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空间格局,碳吸收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2)2000—2020年钱塘江流域碳排放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60,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在0.86~1.03之间,碳生态承载系数在0.02~15.81之间。流域内县域单元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差距较大,碳供需错配现象比较严重。(3)2020年萧山区、余杭区和富阳区为碳综合补偿平衡区与低碳控制区,常山县、开化县、建德市和淳安县为碳综合补偿获补区与低碳优化区,临安区和桐庐县为碳综合补偿获补区与低碳控制区,杭州市市区为碳综合补偿支付区与低碳减排区。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是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负面影响上升,其中,旅游交通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近年来,旅游碳足迹的测算与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景区交通碳足迹的却不多。论文从时空视角出发,测算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并分析其时间、空间分配均衡度及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2016年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761198吨,旅游旺季交通碳足迹占比71,45%。(2)旅游淡、旺季碳基尼系数分别为0.71、0.68,碳足迹分布极不均衡。(3)旅游旺季呈现出空间分布广、碳足迹比重大的特点,旅游淡季,碳足迹主要集中在“南北两端”,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碳源/碳汇与GDP数据相结合,探究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与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15年间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主导不同时期影响碳盈亏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碳源正处于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的阶段,同时碳排放强度也正在放缓,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高碳强度区集中于北方省份。(2)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碳汇强度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高,中部、东部地区低的分布格局。(3)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处于碳亏且碳亏量逐年增多的态势,从时空演变看,西北地区与中部地区省份向碳亏演变趋势更为明显,而西南地区省份与京津地区向碳盈演变趋势较为明显。(4)从单因子探测来看,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盈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科技发展水平也影响了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其影响力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双因子探测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组合因子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人口、科技水平、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所替代,城市高新技术的“低碳”发展模式和科技型产业成为影响碳盈亏的持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交互作用和空间关联度,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人地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提供依据。以黄河下游16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分别测算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关联格局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空间依赖性程度的分布规律。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总体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向过渡、磨合阶段逐步提升,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但空间自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规律,显著高—高区与显著低—低区空间聚集性较强,显著低—高区与显著高—低区数量较少。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位熵对浙江省11市的制造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在此背景下利用浙江省县域碳排放数据分析浙江省地区的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通过区位熵测算结果对各市区的制造业集聚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利用Moran’s I指数对1997—2017年间浙江省地区碳排放量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浙江省地区碳排放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浙江省嘉兴、宁波、杭州、绍兴的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说明该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好;(2)浙江省地区碳排放总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等地县区;(3)浙江省碳排放状况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值集聚区与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别分布在浙江省东北部与西南部地区,变化范围较小;(4)碳排放空间格局从“两主两副四核结构”逐步演变为“五核结构”,高核密度值即主核心区域呈收缩的趋势,较高核密度值即副核心区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杨浩  卢新海 《经济地理》2022,42(3):103-112
基于县域地均粮食产量和植被初级生产力等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曲线、重心迁移模型和双变量Moran′s I指数等方法,探讨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粮食生产力(GPC)与植被初级生产力(VPP)的动态演进过程和时空交互特征,并进一步解析两者之间存在的权衡与协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GPC值不断提升且县域内部差距不断缩小,VPP值虽然略有波动但增减幅度总体较小。(2)从全域视角看县域GPC重心不断向东迁移,平均迁移速率约为1.20 km/a;VPP的重心落在江西修水县西北部,其重心位置呈现上下微幅波动和基本原地打转的特征。(3)GPC与VPP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特征,其中“低—高”区域在研究区中部偏西的位置呈南北走向集中连片分布,“高—低”区域主要坐落在外围山地丘陵多的欠发达县区,“低—低”区域则集中分布在武汉市周边县市区,“高—高”区域较少且分布较为零散。(4)研究期间GPC与VPP的权衡/协同态势表明,正向协同类型占据区域主体地位,但仍有少数单元区面临粮食增产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叠加压力。未来可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举措来促进两者最...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2)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4)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源—碳汇模型,测算并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2007—2017年土地利用的碳收支量,并在此基础上应用LMDI分解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79%;(2)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规模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正效应因素,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效率是抑制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负效应因素;(3)10年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除2009—2010年、2015—2016年呈现扩展连接外,其余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从碳减排与碳增汇视角提出土地低碳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低碳农业发展,运用脱钩理论采用Tapio弹性方法分析低碳经济政策推行以来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保障农产品一定自给率的同时碳排放量也逐渐下降。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脱钩趋势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技术脱钩弹性趋势同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结构脱钩状态呈现为由衰退连接—扩张连接的转变。畜牧业对减排贡献较大,主要碳源畜种为牛、猪、家禽。应继续推广科学的饲喂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采取种养结合以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用碳足迹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物流业2006—2016年的碳排放量,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剖析了不同省市碳排放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江西、贵州、重庆、安徽、云南5省市的碳排放量较低,四川、湖南、浙江、湖北4省的碳排放量居中,江苏、上海2省市的碳排放量较高,中下游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与增速大于上游地区;主要驱动要素的影响力总体为:碳排放效率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物流规模,但6大因素在不同省市物流业碳排放量中的贡献不一致;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建议完善物流碳减排政策制度、建立长江经济带物流信息平台、调整能源结构等低碳路径,达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论文利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业物质投入、水稻种植、动物反刍三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进行计算,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和低碳目标情景对农业碳排放和减排压力进行了测度与对比。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趋于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来源结构占比按高低排序为农业物质投入、动物反刍和水稻种植。以碳强度减排目标为基准的低碳目标情景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内蒙古、吉林、辽宁3个地区的碳减排压力尤为突出。基于此,应合理减少农业物质投入,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合理调整牲畜养殖模式,提高农户的低碳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张丽峰 《技术经济》2013,32(1):90-95
利用1981—2010年北京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数据,验证了两者间EKC的存在性。运用碳生率和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短期静态关系和长期动态关系,并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北京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拐点为人均GDP为34423元;研究期间北京碳生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1%;在1981—2010年期间的绝大部分年份,北京处于弱脱钩状态,脱钩指数与其经济发展阶段比较吻合;经济发展水平对北京碳排放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对省域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准确测度是各省制定物流业减排策略的基础。基于2010—2017年面板数据,结合环境DEA技术,构建Super-PEBM模型对我国省域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省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缓慢上升趋势,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东、西部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相差较大,但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2005、2010和2015年宁波杭州湾新区土地利用信息,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了2005—2015年围填海影响下宁波杭州湾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损益变化,并在计算围填海强度指数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法刻画了围填海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宁波杭州湾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下降趋势,且价值损失趋于加速。(2)10年间,研究区绝大部分生态系统类型各项服务的总价值以及单项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价值量缩减,且2010年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速度加快。(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总体呈现出由中部高南北两侧低向北高南低演变的趋势,中部地区的生态优势逐渐减弱并消失。(4)研究期间,围填海是引起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及其空间分异变化的主要原因,围填海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显著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借鉴生态原理,根据IPCC提供的排放因子,核算云南省近六年的碳源、碳汇及碳承载力情况。结果表明:能源及工业部门碳源占全省碳足迹70%以上,且呈逐年上涨趋势。碳承载力先是呈现碳盈余,后又表现出碳超载趋势,且超载的幅度越来越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模式以及近几年云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耗量不断创新高,从而使云南省碳排放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