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相对落后,通过经济增长缩小其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西部又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局部经济增长与全局生态安全保障形成冲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对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西部有着深远意义,协调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有利于破解局部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与我国生态安全全局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也注定了西部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将比中部和东部地区更复杂且更具有挑战性.本文试图运用区域博弈论、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本质的分析为基础,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博弈关系,探索协调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地区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在政府着力“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上海市1992-2015年人均GDP和三类雾霾污染指标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VAR计量模型研究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上海市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且雾霾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与经济增长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相比要大;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上海市经济增长过程中雾霾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为制约上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雾霾污染物.针对分析结果,文章还进一步对上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开展技术创新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试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最高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制约的现实选择,更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目的,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保障。  相似文献   

4.
李万才 《环境经济》2011,(11):61-62
近年来,为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大连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和“绿色大连”的目标,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通过治理结构性污染和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消除城市污染之源,通过建设森林城市和维护海洋环境着力涵养城市生态之基,在“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制约的现实选择;更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生态丈明建设,要以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目的,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保障。  相似文献   

6.
生态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济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论文在分析生态经济内涵外延、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逻辑框架,简要总结了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主体、全民行动,目标导向、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依法施治、永续发展等)和重点任务(覆盖夯实产业基础、强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内核、坚持系统治理、培育发展动力等);并就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各社会主体作用,促进生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庇古税”提出以来,税收手段已成为通过调控宏观经济来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基于EBM模型与GML指数测算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在此基础上研究生态税收能否实现“绿色红利”和“蓝色红利”。研究发现:征收生态税具有一定的污染减排效应,但生态税收处于0.4666~0.7228区间内才能带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产生预期的“蓝色红利”。为了更好地实现“双重红利”,应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增加有效人力资本供给、加快生态领域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完整的生态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8.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制约的现实选择,更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本文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目的,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首先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纬度,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其次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纬度,即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再次从技术纬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强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促进自然生态修复;最后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文化纬度,即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文章认为,只有从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跨行政边界区域的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场域。本文以“十一五”中央将减排指标下放到省市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污染企业数据并汇总到区县,探讨环境分权体制下,中央将减排指标下放到省市对边界污染治理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减排指标下放后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环境”双目标约束的边界效应。研究发现“:十一五”将减排指标下放后,省边界区县的COD污染排放企业数量、新进企业和污染排放规模显著增加,边界污染加剧;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会削弱地方政府“以邻为壑”动机,有利于边界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后,环境目标约束会加强地方政府“以邻为壑”动机,不利于边界污染的改善;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约束下,省域边界地区成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给政府“策略性减排”提供了机会。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与非省边界区县相比,省边界区县污染企业进入门槛更低,地方政府通过降低边界地区环境规制力度策略性布局污染企业,以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目标。进一步研究发现,双目标约束的强弱程度会对垂直监管的边界污染治理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监管和治理体系及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辽宁振兴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环境历史欠账较多,一度以拼资源、拼能源的方式来换得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约束日渐显露,环境对资源索取和废物排放的承载能力也日益达到极限。据统计。全省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辽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辽河治理、碧海行动计划、城市环境整治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施,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出了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2.
2016年,福建、江西和贵州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行研究,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并将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设立后各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成效较为显著。(2)以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政策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效应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关系着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2014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质量方面的成果评价提供了准自然实验环境。为了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绩效,将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和青海这5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设定为处理组,运用合成控制法和DID模型对空气质量改善状况进行双重检验。结果表明:整体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显著的效果;江西、贵州和云南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均表现出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其中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对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尤为显著。因此,我国设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对于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显著效应,这对今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生态保障作用。文章以甘肃省泾川县为例,总结提炼了一般意义上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在生态意识文明上,以培育生态文化为目标;在生态环境文明上,以整治农村环境为基础;在生态行为文明上,以突出环境友好为关键;在生态产业文明上,以实施循环经济为支撑;在生态制度文明上,以构建制度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文明建设耗费的人力、财力、资产为投入指标,以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产业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社会福祉化为产出指标,运用DEA视窗分析模型和灰色系统方程对2009—2017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以2013年为分界线呈现两个波段逐年下滑的演化态势,并呈现"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2)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低下是制约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创新驱动是北部、中部和西部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东部片区的首要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对四个片区均起到制约作用;人口素质对北部、东部和中部片区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新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生态文明理念融于城市新区建设中,是对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两大国家主导发展理念的践行。研究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新区建设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对于刻画城市新区应具备的特征、引导建设规划方向、提升城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解读,依据对"自然—界面—经济—人居"这一"全过程"进行"全生态"建设的思路,构建了包括"自然资产、环境亲和、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四个层次共39项指标的城市新区建设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按指标的状态属性和约束属性进一步细分。既可作为城市新区建设和运营过程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又可作为新区建成状态的评估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一些地区粗放的发展方式透支了环境红利,冲击着人们所能忍耐的生态底线,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信仰缺失不无关系。因此,深入挖掘和弘扬环境信仰,呼唤环境信仰的理性回归,重树环境信仰的价值,实现环境信仰的传承发展,对解决现阶段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加快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努力促进城镇生态文明系统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借助SVAR模型检验了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内在机制。实证表明:我国经济与环境延续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国际道路,FDI短期刺激经济增长显著,同时也恶化了环境,长期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但FDI的溢出效应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为了理论与实践上平衡FDI、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提出了调整经济增长极、优化外资质量和结构等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