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方式绿色化、以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为核心、以系统科学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对新型生态农业的目标体系、措施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2.
陈娟 《江南论坛》2023,(4):23-26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未来需侧重从源头上推进产业发展质效的提升,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着力发挥正向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水平协同。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将"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并列,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全球视野,把"绿色化"上升到构筑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绿色化"的提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也是未来中国引领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绿色化"为经济转型期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并将成为解决气候系统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突破口,也将是中国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绿色发展观、绿色能源、绿色工业化等将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经济基础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应“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未来40年的控碳攻坚,其困难程度不亚于前40年的脱贫攻坚。为保障控碳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目标,中国控碳工作必须有效解决国际遵约与国内履约问题。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把握国际控碳规则设计的剩余权力,创新国内控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中国版透明度框架和符合国土空间主体功能要求的控碳执行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按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控碳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控碳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和能源系统的数字化发展,推进碳足迹治理现代化,构建控碳执行的国际与国内行动互信体系。由于碳排放成为主要矛盾,控碳工作的重心要适时从总量与强度的“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实现由“控能”向“控碳”的政策工具转换。  相似文献   

7.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相似文献   

8.
<正>浙江能源资源禀赋相对匮乏,外输电力占比高、新能源产业发展时间紧任务重,当充分把握储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推动储能产业大容量、规模化、新型化发展,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储能”发展及有效并网消纳。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能源低碳化转型步入全新阶段。储能产业作为国家现代能源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间的竞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全球产业分工逻辑正在改变,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处在解构与重构之中,供应链朝着敏捷化、短链化、智慧化、生态化、安全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体系的韧性、关键环节的控制力、管理水平、供应链应用与创新等存在诸多短板。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强供应链安全水平,提升供应链核心技术能力,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培育供应链链主企业,加快培养供应链相关人才,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国际规则制定。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无锡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构筑有利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绿色发展体系,坚定不移把“太湖明珠”生态品牌呵护好。  相似文献   

1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近期又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这为福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新发展格局下福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成效和困难,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研究福建与东部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福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任务之一(以下简称“三大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构建“三大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体现。经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自然包括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振刚 《环境经济》2023,(19):64-6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袁赛 《当代经济》2017,(36):34-35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现象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绿色化”的概念提出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探索逐渐从“三化”协调、“四化”同步拓展到“五化”协同.本文对我国当前“五化”协同发展的政策演变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李想  刘全有 《经济》2023,(11):52-55
<正>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围绕能源安全保供、绿色低碳转型等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面推进能源强国建设,是能源系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工作方向。建设能源强国意义重大,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双重规定:一是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从落后国家走向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国家规划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的演变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与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三条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是以持续动态调整的具体任务明确现代化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现代化发展,三是厘清发展思路确保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国家规划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在于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制定的领导,以充分调研预防潜在风险,以现实导向确定有效目标,以两阶段评价提供纠错机制。总结国家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规划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协调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结晶,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分析理论逻辑和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向度:坚持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基本路径;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发展农业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