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低碳经济研究动向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进入21世纪,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热点。首先简要分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四个转向: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和生态转向,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认为低碳经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深化,其实质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国外低碳经济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为不同类型区域碳排放评估预测、不同尺度的能源与碳排放评估模型应用研究、碳补偿机制及其治理研究、低碳经济的政府治理机制、碳税体系研究、碳足迹的界定与评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等7个不同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国外低碳经济研究进行了简要评价,认为国外低碳经济研究注重实践研究,研究方法上注重数理模型的应用,但同时存在模型、政策、机制的适应性问题。最后提出对未来低碳经济研究的初步建议:研究设计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区域碳排放评估预测模型,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关系模型等数量模型;以多学科、多角度综合集成的视角研究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机制及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1—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演进阶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和生态功能分区等,其中功能分区类型以主体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旅游功能分区和环境功能分区研究为主,土地利用分区侧重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研究视角,生态功能分区以流域水生态功能和湿地生态功能研究为主;(2)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研究发展经历初期探索、急速上升、成熟平稳和快速回升四个阶段,其分别对应强调空间规划初步实施和运用、多功能精细化管理、资源整合与多规合一以及全面实施与成果形成等内容;(3)多规融合的综合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的趋势,后期应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的分类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的管制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的科学分类和管控。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碳排放影响因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发展)演进的关系;碳排放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碳排放与能源(结构)的演进关系;碳排放与区域发展格局的关系;碳排放的贸易(交易);碳排放的实施机制:碳排放的利益关系。相对缺乏从利益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推进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以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为统领和基础的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应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以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为统领和基础的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应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选取中国内地30个省(直辖市)1997-2011年的碳排放相关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结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不同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层次越合理、技术先进且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碳排放强度越低,反之碳排放强度越高;预计中国碳排放强度将保持不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中国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系统测算1995~2007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国家碳减排目标分析碳减排压力,通过与北京等地区城市比较,分析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提出江苏省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比1995年增长123.92%;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由1995年的每吨1.597万元降到2007年的每吨0.789万元;2008~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不断降低,降幅可达53.74%,碳减排压力较小;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较大,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碳排放31.86%;江苏省城市应采取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开发低碳能源,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城市统筹协作,合理利用土地和构建智慧城市等措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低碳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在对天津市历史碳排放情况进行测算与分析,剥离出影响区域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与低碳示范试点城市建设目标,建立了"经济—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充分考虑中间产品使用导致的隐性二氧化碳排放,对未来区域碳排放做出多情景科学预测,为探索合理的碳排放测算分析方法,推进国家低碳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绿道网络基于其绿色、生态、健康的本质,与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相契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在深入研究了低碳经济与绿道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结合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经济水平、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绿道建设在内的南京低碳经济型城市的指标衡量体系。研究了各个指标在2000—2014年的增减变化以及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对策,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加强低碳技术等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城市碳排放,尤其是将绿道网络融入城市的低碳建设当中,以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2021,41(4):212-220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战略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着处理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关系、探索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空间结构优化的职责。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局部人口收缩的新背景下,部分区域和城市的收缩与复兴对其空间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文章基于收缩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形态调整规律,探讨其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之下的规划应对策略。首先,从区域收缩(广义收缩)和城市收缩(狭义收缩)两个层面对现有人口收缩的空间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区域和城市在收缩与复兴过程中的形态演化规律,归纳区域衰退、中心区衰退、次中心衰退、居住用地空置、产业用地弃置五种形态类型特征。其次,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从已见成效的城市复兴案例入手,分别归纳收缩期区域和城市层面的空间形态调整策略。最后,基于以上空间调整策略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分异主要由层次间的差异引起;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是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整体和中、低值城市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的排序结果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而高值城市的排序结果是能源效率>碳排放系数>人均GDP。提出:可参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解各城市的碳减排量,对各层次城市宜采取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2.
评估和预测有代表性城市的碳排放情况,对总结低碳发展规律、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示范区之一,其设区市类型各异,又分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评估分析各城市的低碳发展情况,可以为浙江及其他省市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为此,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全新开发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各设区市的低碳发展成效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碳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建筑、交通、消费四个分领域进行碳排放收敛分析,预测碳排放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2015年浙江省各设区市的低碳水平相对2010年有了整体提升,不同类型城市低碳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低碳试点城市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自身低碳水平提升的速度开始变慢,而非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速度较快;(3)各设区市在工业、建筑、交通、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不存在绝对β收敛,试点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挥浙江低碳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挖掘绿色新动能,对接国家、省级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打造绿色、低碳、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l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政策,包括: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降低区域能源强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区域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掌握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低碳调控政策,推进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ESTDA框架下,研究2000—2017年江苏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HSAR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变化,各县域碳排放呈增加趋势。(2)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LISA时空跃迁分析表明,碳排放的时空结构存在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俱乐部趋同”现象。(3)人均GDP、年末总人口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罗楠 《当代经济》2016,(23):123-125
家庭部门引起的碳排放越来越不容忽视,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推进低碳城市进程,推行低碳家庭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家庭碳排放视角,分析家庭排放源及其测算的方法,提出构建家庭碳排放交易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分析,提出基于家庭碳排放、碳交易为核心的低碳消费促进机制,为我国低碳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回顾,阐明土地利用布局原理,建立基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三调”)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提供方法参考。文章构建的技术方法为:(1)基于“二调”和“三调”数据,对研究区域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总体对比分析,明确各类土地利用的未变化区和变化区;(2)从符合自然规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两个原则出发,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合理性判别准则,根据“双评价”中各要素评价结果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分析研究区域各类用地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3)根据文章设计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7种土地利用调整情景,构建基于图斑单元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提供支撑。文章通过以兴安盟为案例开展以图斑为单元的多情景国土空间规划,验证了该方法具有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以“三调”图斑为单元的土地利用布局以及更加精细化的规划管控。  相似文献   

17.
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应成为区域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即将到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的五年规划中,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予以创新。面向"十三五",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需求体现在:区域发展"四大板块"战略应转向缩小政策单元、强化战略针对性;主体功能区战略应从理念创新阶段步入深入实施阶段;城镇化应从集中、单一的发展模式转入多样化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阶段;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和指导思想应从扶持绝对贫困转向扶持相对贫困。创新区域治理体系的若干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采用类型区和政策区两个维度共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约束型、限制性政策的运用;明确主体功能区深化的路线图;适应国土空间精细管理的要求。未来经济地理学在面向区域治理体系创新时应围绕以下重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加强地域功能成因和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提升对地域空间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预测能力;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提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能力;加强区域政策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提升基于区域发展调控机理和途径研究的决策支持能力;加强数据、模型、研究方法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地理学科的科学水平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碳转移规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共同提升,因而碳转移规制设计必须有利于能源结构转型和区域协同治理。区域碳转移规制模式基本架构应为:出台全国性的污染税替代目前运行不佳的污染收费制;设定汽车燃油标准并鼓励企业积极研发低碳技术;以区域差异化碳税模式为主体制度,辅以污染权许可跨区域交易制度,以有偿竞争竞拍等方式发放有期许可证,并对各区域内部诸多类型企业经营主体均持开放原则。同时,应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低碳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协同效率,改善能源供需结构,构建区域碳排放收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国家和区域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借鉴D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earman秩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跃迁的良好势头,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及利用仍然是决定现阶段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我国确定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厦门市、杭州市、南昌市、贵阳市、保定市八个城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鼓励试点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六年来,各试点城市碳排放规模与人均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但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增速较试点前均显著降低,试点后各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各试点城市的碳减排绩效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普遍高于同类地区;各试点城市均已实现或基本实现其阶段性减排目标。总结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经验,未来我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应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推进低碳发展相关机制建设、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