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研究山西省碳达峰碳中和可行性路径,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深层次开展能源改革综合试点。结合2011—2022年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能源消耗情况以及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和成果,确定了山西省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模型指标。在此基础上,得出山西省碳排放的函数方程,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山西省2023—204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从而得到山西省碳排放达峰的峰值范围及峰值出现时间。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山西省碳减排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秸秆人造板产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响应已纳入“十四五”规划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山东省提出行动方案发展人造板产业。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山东省秸秆人造板产业自身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内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结果表明,山东省在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方面优势明显,机遇大于威胁,应结合鼓励政策、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等策略,加快山东省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彰显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此背景下,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以“碳达峰或碳中和”为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总体上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核心作者群已初具规模;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分散的态势。得出结论:研究特征主要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导向的研究和以未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研究阶段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爆炸式增长阶段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CO2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气候目标,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实现CO2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CO2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因此要统筹碳达峰和长期碳中和的目标和措施,协调部署,强化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并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要远近统筹,进行超前部署和行动。本文建议如下: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把长期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家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之中;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国内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为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碳排放(CO2)数据库为依托,对省级CO2排放的趋势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区域协调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与CO2排放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是决定碳排放的核心因素,人均GDP和人口密度会对碳达峰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省际异质性研究发现,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型省份,其EKC曲线呈现标准两阶段倒U型特征,以河南和湖南为代表的轻工业主导型省份,其EKC曲线呈现第一阶段上升、后两阶段下降的三阶段不规则倒U型特征;以河北和内蒙古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型省份,碳排放在经历了两阶段的增加之后,才迎来下降期,该类省份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中国双碳目标的具体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异质性和区域碳减排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山西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逻辑体系,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能源转型示范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持续深化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探索能源转型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统筹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关系,并成为山西能源革命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引。两者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存在密切关联。积极稳妥推进山西能源革命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在理念维度上价值转向,在体系维度上规范协同,在机制维度上融合引领,在保障维度上倾斜支持,以实现两者在方向、进程与效果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10.
高耗能行业碳达峰是实现全社会碳达峰的前提。论文通过构建国家—陕西两区域CGE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三个减排情景,评估碳达峰目标的倒逼机制作用对宏观经济及产业部门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控制政策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增速,三个减排情景于2029年实现碳达峰,能源消费总量达峰时间滞后于碳达峰。相比基准情景,全行业实施碳控制政策导致GDP损失1.20%;只限制高耗能行业实现碳达峰目标,投资结构优化弥补产能的缩小,GDP损失仅为1.06%。高耗能行业实施碳交易政策能优化配置碳减排空间,进一步缓解0.23%的GDP损失。通过集中管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促进高耗能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可有效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支撑能源大省完成碳达峰目标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本文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动因与实施背景,表明"3060"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的互融互通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接着分别从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国际大循环的角度阐释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以显示高质量发展经济信号,重构能源体系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改革潜力,扩大绿色需求以牢固高质量发展外部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更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排头兵、领头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各城市群在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对城市群碳达峰的预测结果表明,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景下均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能够在2025—2028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进一步研究指出,应根据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群提出差异化的碳达峰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各城市群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差异化碳达峰路径模式、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逐渐恶化,碳减排已成为社会共识。中国积极推动经济低碳转型,采取措施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体,其碳信息披露有利于碳减排政策的落实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取典型高碳行业(火电、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19—2021年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各个企业差异较大。对此,政府层面要建立碳信息披露相关制度及运用财税政策,企业层面要主动构建碳排放管理系统及完善碳排放绩效考核机制,社会层面要培养消费者低碳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边际减排成本入手,对中国工业各行业减排空间与碳达峰进程进行考察。在采用方向距离函数非参数估计方法测算1997—2019年中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基础上,对2020—2030年中国工业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判了目前发展趋势下工业各行业碳排放达峰进程,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估算期内中国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均有明显上升,但各行业上升速度和减排空间存在较大差异。预测结果显示,现有发展趋势下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可在2030年按期实现碳达峰,部分重工业行业需加快转型速度。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使用效率对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具有显著影响,为控制减排成本、加快碳达峰进程提供了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在节能降碳行动中,各工业部门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上游行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碳排放责任。而现有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式对整体产业链,尤其对直接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下游行业,缺乏更行之有效的节能降碳激励机制。因此,探讨如何合理地分配产业链碳排放责任,以达到降低整体碳排放量、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十分必要。论文从产业视角分析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与经济特征,构建了基于碳基准的产业链碳排放责任再分配模型,并以电力产业链为例,针对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核算与再分配。结果表明,该模型推进了分配碳排放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引领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评。因此,对强化的提前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路径及其宏观经济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TECGE定量分析了强化碳达峰承诺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设定了四个情景包括2030、2027、2025和2023年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8亿吨、107亿吨、105.8亿吨和103.6亿吨,考察提前碳达峰情景与2030年碳达峰情景相比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前碳达峰情景相比2030年基准情景,越早碳达峰,要求碳税价格越高,GDP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总消费、总进出口等都有所下降,但是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上升。越早碳达峰,宏观经济变量下降越多,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得越多。根据CGE模型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本文为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碳达峰目标下预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碳强度;同时,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共同前沿理论及共同前沿非径向曼奎斯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指数(MNMCPI)对减排潜力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由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碳强度预测序列均方误差(MSE)为0.00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95%,显示了较高的精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强度2028年相较于2005年下降67.5%,提前实现国家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其中:贵州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2030年相较2005年下降77.5%,福建、江西、海南下降幅度均在65%以上。(2)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减排潜力呈波动下滑趋势,2016—2030年均减排空间达26.59%,约21649.33万吨CO2。到2030减排潜力达21.9%,为2016—2030年最低值,由于减排潜力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碳排放效率越高则减排潜力越小,这意味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排放效率得到优化。(3)通过探究CO2排放效率变化,间接分析区域内减排潜力变化... 相似文献
19.
"碳达峰"目标下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基于LSTM和ARIMA-BP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LSTM神经网络模型并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预期下推导预测出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同时,建立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验证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直接预测。研究结论为:(1)LSTM神经网络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均方误差(MSE)为0.0000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33%,表明模型泛化能力十分优秀,在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框架下,中国碳排放强度将在2030年达到0.9237吨/万元,相较于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2.9755吨/万元下降68.96%;(2)在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分析中,预估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能够下降至0.9840吨/万元,相较于2005年2.9755吨/万元的碳排放强度下降66.93%;(3)将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碳排放强度预测值与LST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LSTM模型在预测精度上的表现更佳,两个模型对于2030年碳排放强度值的预测相差0.0603吨/万元,对于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幅预测相差2.03个百分点,验证了本文预测模型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20.
以2006-2018年陕西省10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构建了包含5个准则层和29个具体指标的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陕西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一直较为稳定,在"十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