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明 《经济纵横》2004,(7):15-17,11
农户是耕地利用的微观主体 ,其行为以效用最大化为取向。由于近几年粮食主产区种地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下降 ,严重影响了农户对耕地的资金投入与劳动投入 ,对耕地的持续性利用与粮食安全极为不利。因而 ,建立农户可持续利用耕地的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三股主要力量。通过建立"三化"联动下的生态效率效应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00~2010年河南省的生态效率,并实证检验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效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河南省的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出先下滑后上升的"V"字型变化趋势;在2000~2004年,生态效率处于下滑阶段,城镇化是制约生态效率下滑的主要力量,而工业化是推动生态效率下滑的核心力量;在2005~2010年,生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城镇化是生态效率上升的核心推力,而工业化是生态效率上升的主要阻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是河南省生态效率提升的阻碍因素,但其阻碍作用逐步减弱。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在乡村价值转型的不同阶段,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与耕地“非粮化”存在一定的互馈关系。(2)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从2010年36.87%上升到2020年42.87%,各区县“非粮化”率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并呈现“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并在长时间保持稳定。(3)耕地“非粮化”是在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程中各价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要素发挥的多元功能引导下,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响应最终驱动耕地利用的“非粮化”或“趋粮化”行为。  相似文献   

5.
化工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其发展与经济社会和国防工业建设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化工产业碳减排压力大,要重构石化产业链和供应链,以拓宽其广度与深度。铜陵市化工产业发展形势严峻但仍存在机遇,要积极应对挑战,解决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抉择、目标定位、路径选择等关键问题,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进行产业布局。文章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化工产业的影响,剖析铜陵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铜陵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日益成为居民日常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通过构建"时间—距离"模型,基于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线网,分别开展主要职住节点的通勤时距仿真模拟,分析轨道交通通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至2020年,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满足外围居住组团的45 min通勤要求,但60 min内可基本实现环外居住组团与城市主要就业中心的便捷联系。建议进一步提升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的线网密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城市核心的触媒带动作用;增加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换乘节点,设立快慢不同的列车运行层级,提高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连通效率;简化换乘流线设计,配备丰富的接驳方式,提升站点内外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