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既要开发海洋也要保护海洋,海洋环境规制作为规范海洋经济活动的工具,对于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基于2006—2016年沿海11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大海洋环境规制强度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在南部和北部海洋经济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东部海洋经济圈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海洋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提高海洋环境质量和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洋环境规制、海洋金融支持能够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以2006—2015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和分析海洋环境规制、海洋金融支持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大,海洋环境规制和海洋金融支持的交互效果有限;从区域层面看,不同海洋经济圈中海洋环境规制、海洋金融支持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进一步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海洋环境规制、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得到2006—2015年中国11个沿海地区(除港澳台外)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PVAR模型,考虑海洋经济期望与非期望产出,探讨海洋环境规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间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异质性,全国沿海地区宏微观层面存在"强"波特假说,具有时滞性,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只存在"弱"波特假说,就我国整体沿海地区而言,需要极大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沿海区域间海洋环境规制强度与海洋科技创新协调度,进一步完善海洋保护税,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1-2017年中国沿海省份的数据,借助ML模型测算了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海洋经济GTFP有所提升,技术效率是GTFP提升的主要内部驱动力.进一步从政府环境投资和企业排污费两个角度选取环境规制指标,以GTFP作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指标,实证检验了二者关系在时间维度和强度维度上的差异.研究认为,在时间维度上,当期及滞后期的环境规制均可显著提升海洋经济GTFP;在强度维度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GTFP的影响存在一个门槛,大于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GTFP的正向影响显著提升.最后,文章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鼓励创新等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上,考察空间相关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探析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外溢效应,结论如下: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时序变化整体呈现小幅震荡态势,区域异质性显著;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以邻为壑”并“以邻为伴”的现象;环境规制显著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政府过多干预并未有效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素质提高均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均水资源总量和绿地覆盖率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郑慧  代亚楠 《海洋经济》2019,9(4):44-54
海洋渔业是我国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域环境污染等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对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选取 2006-2016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渔业相关面板数据,首先将海洋渔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超效率 SBM-DEA窗口分析法中,测算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值并评价其有效性。然后进一步探究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并运用Tobit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我国沿海 11个省市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有效水平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2)我国 沿海 11个省市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逐步由随机相异发展空间格局向聚集态势变动。(3)我国沿海 11个省市的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渔业产业结构、海洋环境政策与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出 正相关关系。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提出建设海洋生态渔业,提升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有效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分权治理的制度背景下,环境规制成为地区间流动性资源争夺的博弈手段,明晰异质性环境规制的策略互动效应是解释环境规制非完全执行现象的关键所在。论文将环境规制策略互动与碳排放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就区域间环境规制的策略性行为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规范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域间异质性环境规制存在显著的空间策略互动,市场型和环保型环境规制呈现互补性策略互动,而行政型、公众型和技术型环境规制则表现为替代性策略互动;纯粹的环境规制整体上具有碳排放抑制效应,而异质性环境规制策略互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则存在明显差异,“以邻为壑”现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竞争参与进一步诱发环境规制策略互动的“逐底效应”和“绿色悖论”难题,最终表现出显著的碳排放促增效果。论文据此提出,中国在破解环境规制绿色悖论的过程中,需要匡正地方政府无序竞争行为并改革中国分权激励机制,建立区域协同治理模式,同时强化异质性环境规制的多元化实施路径,加速区域协同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DDF模型和GML指数,测算了内地30个省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借助引力模型,对区域创新溢出进行了量化和空间网络结构分析,进一步搭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溢出对我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创新溢出能够有效促进GTFP增长,技术进步为主要影响路径;技术市场化水平提升有助于GTFP增长;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仅对本区域GTFP起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和环境规制显著制约了GTFP发展;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技术效率改善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2009—2018年11个沿海省份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泰尔指数分别测算了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水平、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的协调性和区间差异指数。结果显示:(1)海洋环境质量水平呈显著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差距大,南、北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2)海洋经济质量水平呈波浪式上升态势,但海洋经济质量水平整体上较低。空间上呈现“南、北部差距大,东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3)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的协调性稳步上升,在空间上呈现“南、北部差距大,东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4)区域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协调性的差距明显,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区域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正由低质量、无序、非均衡向高质量、可持续、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10.
运用super-DEA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从三个维度测度各省份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基于测算结果和分析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软化均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产业结构软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外开放程度和城市化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教育投资、政府规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FDI和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发现:FDI和环境规制均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倒逼效应,对FDI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存在空间外部性,影响周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上述结论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即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在借助环境规制引导FDI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应进一步深化区域间环境规制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共赢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盖美  张晴 《海洋经济》2020,10(4):25-36
中国沿海经济结构的研究对海洋环境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内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以2007-2016年为研究时段,我国沿海11省(区、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固定效应以及门槛模型,测度经济结构变动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0.099)对海洋的弹性系数最大,其次是经济增速(-0.058),投资对象为正向影响,但不显著;非经济结构中,技术进步(0.052)的弹性系数最大,其中环境规制(-0.045)、人口规模(-0.045)抑制海洋环境的改善。②区域对比北部、东部海洋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海洋环境起抑制作用,另外,东部海洋经济圈环境规制、人口规模与海洋环境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南部海洋经济圈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结果不显著。③将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作为门槛变量,在各自的作用下分别存在双重门槛和单一门槛。产业结构门槛值为0.533、0.462,仅河北,福建未跨越第二门槛;科研能力门槛值为40,仅河北、福建、海南未跨过门槛值。因此,应适度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合理控制城镇人口的流动,积极鼓励科研创新,实现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6年环境绩效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2003—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的匹配数据,探讨了地方政府绿色政绩考核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地方政府进行绿色政绩考核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该效应在环境规制程度越高的城市越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政绩考核主要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级化,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企业可获得的中间品种类等机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且该影响效果因企业贸易类型、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企业所在城市等级差异而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活动、海洋资源支撑、海洋科研实力、海洋生态治理和省份发展能力6个维度构建蓝色经济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沿海11省份2010—2015年的蓝色经济发展指数,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各沿海省份蓝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5年我国沿海省份蓝色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仍在中等偏下阶段,各省份之间的蓝色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我国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存在两极化与集中化并存的特点;通过障碍度模型发现沿海各省份蓝色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差别较大。为提高我国蓝色经济发展水平,应加快改革海洋资源管理体制,提高海洋经略能力;全面贯彻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陆域和海域联动机制,提高陆海统筹水平;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海洋新旧动能转换。  相似文献   

15.
利用260个地级市数据研究多维政绩考核、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生产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经济型、经济-生态型和经济-生态-服务型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高位压力均会导致城市生产效率损失,低位吸力则会促进本地区生产效率提升。多元化政绩考核体系能够有效纠正地方政府间竞争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城市生产效率损失。不同区位、资源禀赋和人口集聚下各城市之间地方政府竞争策略存在差异。就区位异质性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由竞争而导致的生产效率损失程度更高,但同时也具有更强的集聚力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就资源禀赋异质性而言,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生产效率提高作用更为显著,多元化政绩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形成,从而降低地区生产效率损失;就城市规模异质性而言,"用脚投票"机制在超大特大型城市中作用更为显著,不同规模城市提高生产效率途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检验了地方政府环境支出行为的空间策略互动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环境支出存在明显的空间策略互动与时间滞后效应。其表现为相邻省级地区之间环保财政支出行为的互相模仿和路径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财政分权并不是导致地区间环境支出“逐底竞争”的直接原因。在构建多维度政绩考核体系来引导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同时,建立地区间环境支出的协调机制和对外开放等途径,有利于实现均衡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方法中的C2R模型对我国沿海11个省份2009—2014年的海洋科技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可能影响沿海省份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科研机构规模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政府支持力度、海洋科技人员结构这两个因素对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推动作用不显著,据此提出了提高沿海省份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晓云  贺川 《当代财经》2021,(11):28-40
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财政投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对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省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数据、卫生总费用筹资数据双重视角,通过构建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财政投入强度存在显著的政府间互动和正向溢出效应;相较于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同时,区域间财政透明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异质性因素对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强度存在门槛效应,且当前大部分省份处于递增效应阈值区间内.因此,应提升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拓宽公共医疗筹资渠道,增强各省份医疗服务供给上的协同合作与空间联动,发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低、竞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中国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竞争为切入点,基于地理邻接、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构造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就纯粹的环境规制而言,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能有效遏制碳排放,且环境规制的空间策略互动表现为"竞争向上"型;而在地方政府竞争的影响下,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则显著促进了碳排放,引发环境规制竞争的"逐底效应"和"绿色悖论"现象。因此,为了有效规避"绿色悖论"现象,必须从匡正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入手,改革"中国式分权"下的激励机制,完善环境绩效考核制度与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20.
政绩考核与环境治理——基于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式分权下,政绩考核直接影响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文章基于地方政府间环境治理策略互动的视角,首先结合分权理论、政治锦标赛、行政发包制等,提出了政绩考核影响地方政府间环境治理策略互动的假说.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14年中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和分权体系可以使环境治理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环境绩效指标直接增强了地方政府间"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经济绩效指标则减弱了"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进一步地,政绩考核与分权相结合对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产生影响:严格的环境绩效指标通过事权和财权弱化了"竞相到底"的策略互动,强化了"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而经济绩效指标则通过事权和财权强化了"竞相到底"的策略互动,弱化了"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文章据此提出的政策启示是:环境治理须"联防联控",合理设定政绩考核指标,且配之以合理的分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