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选择正确的合适的主导产业,可以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地处高原,不同的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都不同,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所以根据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和地域分工理论,结合青海省四大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适合这四大区域的主导产业,希望能更好地促进青海省内部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品牌,青海省的"环湖赛"对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提高了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了青海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加速了地区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带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王青 《经济研究导刊》2013,(36):245-246,253
青海省处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期,房地产业在经济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为了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青海省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经济总量作以分析,以期能够客观地反映房地产业发展状况,明确其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使其与经济发展更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爱存 《经济师》2006,(2):271-272
青海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然而要发展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怎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使环境污染水平降低到最低。文章就此问题运用相关分析和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青海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永红 《当代经济》2016,(29):84-86
本文以青海省2006-2014年的工业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工业布局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对策,以期为青海省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建立青海省公路交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同理论及系统协调分析方法,对青海省2001--2009年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协调程度的综合评价以及协调发展趋势的分析。结果显示,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协调度在不断上升,但未能达到最佳状态,二者之间整体协调发展趋势大致朝背离协调状态的方向发展,其中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滞后占较大比重。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青海省39个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并以判别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校验。结合对应分析方法,在系统分析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运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青海省2001~2012年生态经济协调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生态环境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生态赤字从2001年的0.4696 nha增至2012年的1.4039 nha;ETI处于第6等级,EOI处于第2等级,EECI处于第1等级,说明青海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已经极度不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9.
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农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对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农牧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农牧业循环经济为目标,构建4项准则指标和20项具体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2008—2017年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累计贡献度对青海省主要贡献因子和负贡献因子进行分析,找出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以期为促进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财政部门可支配的资源也越多,从而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收入规模也相应增加。基于这一原理,根据青海省1987-2006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青海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并建立了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长期作用大于短期作用;青海省财政与经济存在不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地处中国的西部,兼具保护自身和国家生态安全和在经济欠发达的基础上缩小与发达差距的二重性,即一方面各族人民有着强烈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还需要承担自身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在发达地区无偿享受环境保护的好处,早已致富奔小康的同时,青海省诸多地区还在致力于解决生计、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补偿促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让青海省的人民分享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央政府应统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东中西部是经济发展的共同体,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金融抑制的状态下,非正规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国际与国内曾经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影响评判从一直处于争议状态转向逐步趋于缓和,就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而言,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致使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规模、形式等都有所差异,进而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会出现不同,随着经济的逐步增长,近些年来青海省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也在不断的发展。非正规金融在提高农民收入、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区域和省际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青海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发展不均衡,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地区,三是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不合理,四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最后,提出促进人口-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是我国生态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做好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及生态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对黄河、长江上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在青海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经济发展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5.
首先,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出2011—2014年青海省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次,以标准化后的人均GDP作为自变量,以环境污染指数作为因变量,建立EKC经验方程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EKC经验模型忽略了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间的双向影响机制,从而导致了内生变量偏差问题。然后,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青海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呈上升态势。再次,运用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评价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并与相邻省份甘肃和陕西对比,发现青海省虽然协调度最弱,但协调发展度相对较好。最后,分析提出青海省促进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源于健康管理的现代健康产业20世纪60年代最早形成于美国,其增长速度几乎超过了世界上每个国家的GDP增速。而且其行业周期性较弱,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强。就青海省而言,健康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根据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发展健康产业的相关建议,探寻建立完善成熟的健康产业的路径。文章在分析青海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阳传春 《经济》2012,(10):10-12
“十六大”以来,青海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培育壮大特色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今,从河湟两岸到柴达木盆地,从传统工业基地到新型产业园区,青海工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正成为青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为此, 《经济》记者专访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骆玉林,请他谈谈青海省的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阳传春 《经济月刊》2012,(10):10-12
“十六大”以来,青海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培育壮大特色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今,从河湟两岸到柴达木盆地,从传统工业基地到新型产业园区,青海工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正成为青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为此,《经济》记者专访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骆玉林,请他谈谈青海省的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省生态可持续发展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对青海省1978-2009年间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测度,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以便清晰地衡量这个时间序列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展开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同仁县作为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区域,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状况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作为历史已久的游牧区域,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有所欠缺,也使得经济持续合理的发展存在颇多障碍,加强财务管理对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青海省同仁县作为案例浅析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实施所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