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纵观全球,这一现象也存在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定量测度、机理以及成本与收益等三个方面,通过比较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有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研究发现:国际学术界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较晚,研究也较迟;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视角、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研究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研究的广泛视角,加强理论模型的构建,挖掘微观层次的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差异,谨慎借鉴已有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1):166-173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土地扩张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状况比较严重,因此,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在梳理近年来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内涵以及二者失调的涵义及特征,总结分析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各类不同的研究视角、指标构建以及研究方法,剖析了二者失调的原因。最后,分别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方面提供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始终是城镇土地的来源,从城镇出现的第一天起,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土地城镇化这个基本前提。从中国土地城镇化的制度供给来看,城镇土地的产权制度、征收制度、收益分配制度、流转制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制约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要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目标,惟有制度改革和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商洛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工程》2019,(35):226-227
以商洛市为例,构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根据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商洛市2007-2016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1412增长到2016年的0.7312,土地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0963增长到2016年的0.7028,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失调、过渡和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5.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而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是优化城市规模体系的主攻方向,研究中小城市人口和土地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为例,构建协调性模型测度其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从演变特征和协调发展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城市逐步放宽户口准入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合理有序转移;2008年以来,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推进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存在空间失控的现象;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偏低主要是由于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提高后发地区域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针对“异地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索新时期“异地城...  相似文献   

7.
研究1996年以来全国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发展的阶段性与新趋势,支撑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利用计量分析、GIS分析等方法,对全国城乡人口与用地增长阶段、城乡人均用地水平、城乡人口与用地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经过了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阶段,目前出现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全国城镇人地关系逐渐从不协调走向协调,协调发展地区的范围在扩大,人地失调的程度在降低,人地失调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全国乡村人地失调的程度在加重,范围在扩大。人口在城乡间往返式迁移造成乡村人地关系失调和土地利用粗放,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9.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物流业与批发零售业同为我国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物流业作为商品流通的支撑服务,是连接各个经济部门的纽带,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流通效率、流通成本和流通质量,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整体效益。批发零售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直接面向消费者,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其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对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水平对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影响,对促进批发零售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物流业与批发零售业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量化我国物流业竞争力与批发零售业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批发零售业水平对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效应,并将我国省份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同时引入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以此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研究发现: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呈现我国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且波动上升的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说明了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呈现“高—高”集聚态势,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呈现“低—低”集聚...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概念是城镇化理论的重要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当下,城镇化已覆盖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但目前学界对于城镇化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因而本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文明城镇化的观点角度对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和辨析,进而加深对城镇化的系统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县内人口流动与就地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六普"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探究县内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并辅以胡焕庸线划分地域进行分析,结合县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城镇化影响特征,判断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地区,以期为各地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县内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环渤海湾、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地区未来城镇化发展适合走就地城镇化道路,华北平原南部江苏省、山东半岛和珠三角地区就地城镇化条件充分,区域均衡城镇化局面有望实现;(2)以胡焕庸线将中国划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后可以甄别出西宁—兰州—银川—鄂尔多斯一线和新疆北部地区是西北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13.
环境规制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进入门槛,降低竞争程度,减缓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则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获取成本,对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我国地级市数据,基于地理距离权重,利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析、识别其空间溢出机制,提出可行的环境规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往文献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城镇化。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评价方法,最后选择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中小城镇发展典型特征的中山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来中山市各层面城镇化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均有所上升,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其中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比较快,产业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山市未来城镇化建设应注重从树立城镇化协调发展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发展路径、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等方面强化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5.
城市增长管理与集约更新潜力:人地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从土地和人口两个要素出发,深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基于对"人—地"关系研究中增速比较、协调度指数、异速生长模型等三种方法的评析,认为其研判二者协调关系所采用的"标准"在理论与实证层面存在缺陷,提出将"差异"分析置于研究的核心。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以277个建制市1999-2012年的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据为基础,发现:2006年以后城市用地的人口增长弹性减弱,即城市更加集约了;然而受政府管理行为如对用地结构的安排等各种因素影响,相似规模的城市差异也很大。为进一步量化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增长的共性需求与个性差异,引入"残差分析"的思想,测度了比较视野下城市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更新潜力,发现:珠三角、长三角和福建沿海城市、山东省地级城市的更新潜力较大,此外除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受限的特大城市,许多中小城市的建成区城市更新和存量规划也应当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针对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就城镇化发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0.25%,但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带来相邻地区经济减少0.49%。“十三五”时期及中长期亟须区域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宝礼 《价值工程》2014,(18):191-192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和平稳的运行。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状况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金融配置失衡、金融过度支持和金融抑制的存在对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地”城市化和土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从理论论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城市化应该快于人口城镇化。结合理论分析和中国土地城市化及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得出中国土地城市化问题本质是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而不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指出即使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镇化,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存在。着重分析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源,包括土地政策的两难、土地功能负荷过重、宏观发展目标间冲突等。最后指出中国土地问题挑战和潜在的政策困境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可能变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强省会”战略已经被多个省份列入发展计划中。然而,“强省会”战略是否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省会是否会引发极化效应,并对周边省份产生经济上的虹吸效应,尚未有定论。基于2000—2020年我国26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省会首位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提高本省的省会首位度会对附近其他省份产生负面的经济影响,影响效果和省份自身的省会首位度相关。基于此,“强省会”战略的制定要依据不同省份的发展水平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且要充分考虑到省份间的经济竞争。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有现象。在就地城镇化的视角下,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晋江市和石狮市的8个典型城中村为例,研究半城镇化地区城中村。研究发现,相比较于珠三角地区,就地城镇化地区的城中村房屋出租率相对较低,移民群体以家庭形式为主,并且呈现出长期租住的趋势。此外,研究还发现,该地区城中村出现了土地利用无序、房屋空置闲置较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就地城镇化下城中村健康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