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豪 《中国外资》2012,(8):209-211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1998年至2009年间A股市场发生的533个控股权发生转移的并购事件中买方企业围绕首次公告日的短期收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围绕并购首次公告日(-2天,2天)这5天的时间窗口内,并购买方企业的累积超额收益显著为正。本文还发现,账面市值比、交易相对规模等交易特征值与并购短期收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买方企业的规模、托宾q值、并购的股权收购比例、自由现金流与并购短期收益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1998年至2009年间A股市场发生的533个控股权发生转移的并购事件中买方企业围绕首次公告日的短期收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围绕并购首次公告日(-2天,2天)这5天的时间窗口内,并购买方企业的累积超额收益显著为正.本文还发现,账面市值比、交易相对规模等交易特征值与并购短期收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买方企业的规模、托宾q值、并购的股权收购比例、自由现金流与并购短期收益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1―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并购溢价与并购短期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吸收合并、商誉和业绩承诺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溢价会显著提升并购短期市场绩效,同时资本市场也存在着并购消息提前泄露的问题。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有追高情绪,吸收合并类并购重组的并购溢价更能促进并购短期市场绩效提升;在经历了2015年A股市场异常波动后,市场回归理性,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高溢价并购无法再显著提升并购短期市场绩效。本文结论丰富了并购溢价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的研究,为规范并购交易定价和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持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并购溢价是主并企业对市场行情及目标企业进行严谨判断后的理性选择,高溢价并购逐渐成为上市企业并购重组新常态。本文以2009—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抑制企业并购溢价。进一步地,机构投资者持股通过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来抑制企业并购溢价。同时,本文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溢价的抑制作用在企业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及信息环境方面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避免高并购溢价。另外,并购溢价对短期并购绩效有促进作用,与长期并购绩效无关。本文从并购视角出发探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带来的后果,为企业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及交易定价的规范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2018-2020年沪深A股发生大宗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大宗交易定价对其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投资者羊群效应与股票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大宗交易折溢价率与股票短期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股票市场的伪羊群效应会减弱大宗交易对股票价格的短期影响。获取大宗交易定价信息的投资者理性与否决定了大宗交易定价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作用的强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深A股市场短期内伪羊群效应显著,长期内真羊群效应显著;这充分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资产定价相对合理,投资者处于有限理性状态。  相似文献   

6.
控制权溢价是拥有公司控制权的股东能够获得与其所持股权份额比例不对等的超额利益,其存在早已获得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证实。然而,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如何考虑控制权溢价始终是困扰评估专业人员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以中国资本市场的控制权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大额股权交易价格测算其控制权溢价,从而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中国资本市场的控制权溢价影响因素和溢价水平,为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控制权溢价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获得目标公司的创新技术逐渐成为并购的重要动机之一。本文实证考察了1998-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的7086件股权并购事件,研究并购双方的创新能力对上市公司并购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目标公司的创新能力来看,相对于并购非创新性公司,那些并购创新性公司的并购方股票的长、短期收益率均表现更好;从并购方公司创新能力来看,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并购方的股票长期表现较好,但短期表现与那些无创新能力的并购方公司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将样本按照并购双方有无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组合,发现"并购方无专利-目标方有专利"和"并购方有专利-目标方有专利"组合的并购表现整体好于另两个并购组合,说明并购中目标方的创新能力才是决定并购方公司股票市场表现的关键。不过,当并购方也具有创新能力时,会有助于产生创新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并购方股票的长期表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本市场中并购重组活跃,溢价并购衍生的内幕交易问题亟须关注。以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至2020年实施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并购溢价率越高,预期股价涨幅越大,内幕交易潜在收益上升,内幕交易可能越严重;第二,签订业绩承诺的溢价并购,相对于没有签订业绩承诺的样本,衍生的内幕交易更严重,高业绩承诺是表明被并购公司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信号,可能会直接推高并购溢价率并刺激股价上涨,进而引发的内幕交易就更严重;第三,异质性分析显示,采用股份支付方式和采用收益法估值的并购重组较其他样本衍生的内幕交易更严重。因此,合理降低重组过程中的并购溢价率,严格规范业绩承诺和收益法估值过程,防范溢价并购信息成为刺激股价获取内幕交易高额收益的手段,可能是有效遏制内幕交易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集体主义文化对海外并购溢价的影响。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为样本,本文从实证上考查了被并购方所在国的集体主义倾向在并购定价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制度集体主义倾向和群内集体主义倾向均与并购溢价负相关,这种相关性在统计上和经济上都很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集体主义和群内集体主义的评分增加1分,并购溢价分别降低30%和20%。实证结果表明国家集体主义对并购溢价有重大影响。研究结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以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事件为例,实证考察了银行保险的财富效应,结果表明并购对双方主体的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采用SUR模型进一步研究该并购事件对国内银行业和保险业其他上市主体超额收益的影响还显示:企业性质、行业属性和企业实力等因素对其超额收益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被并购企业在并购活动前是否会利用自媒体进行策略性信息披露以调节并购溢价。研究发现:被并购企业在被并购前会利用自媒体信息平台选择性地披露“利好”消息,抬高自身的市场价值,提高并购溢价,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并购的类型不同,被并购企业期望的并购溢价也不同,其会通过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来让并购溢价向自身期望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被并购企业侧重发布不同类型的自媒体信息以提高并购溢价,且被并购企业在并购活动前发布的自媒体信息显著提升了并购成功的概率。此外,被并购方利用自媒体信息披露调节并购溢价的行为仅具有短期性。  相似文献   

12.
并购能够使企业规模迅速得到扩张,也是获取外部R&D能力与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并购企业为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通常会支付较高的并购溢价。本文从信息不对称与技术并购角度探讨了并购溢价产生的根源,并以目标企业的研发投入作为代理变量,研究了目标企业特征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2001~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对外并购事件为样本,首先运用累积超常收益法度量收购方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短期财富绩效.研究显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负的短期财富效应,其次,将多个动因理论引入到并购绩效的研究中,对这些企业的财富绩效显著为负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累积超额收益对各种并购动因的代理财务变量做横截面多元回归,结果发现,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狂妄假说可以部分解释中国企业财富损失的原因;政府关联假说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大股东控制假说和报表重组假说虽然系数为负,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寻找具有超额收益“证券”的股票市场主流投资方法,根据历史投资绩效来“选人”,即寻找“聪明投资者”可为构建有效的投资策略提供新思路。本文利用我国投资者全账户交易信息,根据历史投资绩效界定“聪明投资者”,并探索其获得超额收益的原因。结果显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聪明投资者”,在牛熊市中均可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相比其他投资者,“聪明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但能获得超额收益,即不是因为他们高杠杆融资和配置更多风险资产承担风险而获得风险溢价,而是因为这类投资者具有更好的仓位管理能力、市场风格适应能力及显著的选股能力。本研究拓展了对我国这一部分特殊群体投资者行为的探索,结论可以用于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价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85起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考察了收购方货币兑换人民币汇率对外资并购目标方股东收益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资并购目标方收益与收购方倾向相对人民币强弱成正比。本文结论支持了Froot和Stein(1991)的理论预期:收购方侧身相对于东道国货币越强劲,收购方支付溢价的能力越高,跨境并购目标方收益就越高,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微观层次分析了汇率与跨境并购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资本市场不完备假说对跨境并购动因的解释,并有利于解释现有研究发现的跨境并购财富效应的国别差异现象,并对我国上市企业选择并购时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沪深两市2007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披露商誉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额的三成以上,可见有大量的上市公司愿意支付超额成本进行溢价收购,同时也确认了大额商誉。那么溢价收购产生的商誉是否给收购公司带来等同的超额收益?投资者是否认可收购公司在收购过程中的超额支出?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以1993年到2007年间我国沪深两市中发生溢价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商誉、股价以及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短期内,商誉与股价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誉与股价的相关性逐步增强;商誉不能提升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但在剔除行业整体影响后,商誉能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徐丹丹  刘淑莲 《会计师》2010,(4):107-111
并购作为企业资本集中和组织成长的重要方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完成了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增值,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资产结构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促进了一批巨型、超巨型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并购作为资本市场中企业配置资源的又一重大方式,经历了从萌芽到数量发展再到规范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今仍旧方兴未艾。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并购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这一时间段内并购双方投资者的短期收益和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并购事件为目标公司的投资者带来了短期的超额回报,却没有增加收购公司投资者的投资获利,信息漏损现象仍然存在。同时,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逐年加大,风险将并购事件对市场的短期影响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有效市场假设认为,投资者不能通过任何信息的获取而获得超额收益,即价格能够及时地反映所标资产的相关信息和风险。通过对上海期货市场金融危机前后交易数据的检验,发现其存在显著的长期惯性利润,证明了其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设和可能存在市场操纵行为。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发现短期的投机行为越多惯性利润越低,长期惯性利润越高投机行为越多。因此上海期货市场有必要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和提供更多的交易信息去改善市场结构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程杨 《会计师》2014,(12):3-4
本文对我国IPO第七次重启后的A股首日超额收益率进行了研究,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方面解释了我国A股IPO首日超额收益的现象。并构建了IPO首日超额收益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回归研究发现,公司内在价值和投资者情绪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程杨 《会计师》2014,(6X):3-4
本文对我国IPO第七次重启后的A股首日超额收益率进行了研究,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方面解释了我国A股IPO首日超额收益的现象。并构建了IPO首日超额收益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回归研究发现,公司内在价值和投资者情绪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