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都知道佛学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与十二因缘,初期佛教主要通过开闻四谛法和悟解十二因缘,以证罗汉果和辟支佛果,获得个人解脱。随着佛教的发展,后期佛教认为,这种佛教  相似文献   

2.
佛教旅游文化在中国旅游文化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大,但是旅游实践中,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的内涵缺乏清晰认识,这对佛教自身与佛教旅游事业二者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佛教旅游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经历了与传统"善恶有报"的观念的对立与冲突,其背后隐藏着佛教与中国既有文化的冲突.在中国世俗道德的巨大压力下,佛教解释与反驳的过程,就是妥协和改变的过程.以因果报应论的修改为开端,佛教开始了逐步中国化的历程从佛教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的变迁可以一窥佛教中国化的思路,以及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佛教与慈善素来有着不解的渊源.尤其近些年来,佛教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慈善的一股积极力量.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佛教慈善”,对其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通过梳理众多学者对佛教慈善的研究,探讨佛教与慈善的渊源、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现实基础及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跟社会的联系越加紧密,佛教在都市中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回顾都市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对我们把握佛教寺院在都市社会变迁中的特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佛教物质文化留存以及浓厚的佛教精神文化氛围使南京市拥有开发佛教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对南京市佛教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与研究,针对南京市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佛教与心理健总体而言.佛教与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健康的心理,更多的幸福感有关,同时与更低的抑郁、焦虑水平以及更低的自杀率有关。在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烦恼时,能从佛教中找到应对方式。康关系进行了研究。生命意义感、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很可能是影响佛教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变量。本文在分析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自南北朝始,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佛教寺院经济产生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赋予僧侣地主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但这也严重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收入。中唐以后封建国家逐渐取消寺院的经济特权,到了宋代,寺院特权就极其衰微了,佛教寺院僧尼须承担二税、和籴与和买、科配、免丁钱等。到了元代。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各类资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而佛教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对于其它的各类资讯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上相对滞后.为扩大佛教的影响与受众范围,佛教的传播有必要在数字传媒这一领域有所体现.本文主要是结合佛教自身的一些特点,力求在佛教传播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方面做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2.
徐永顺  李卓 《魅力中国》2011,(7):250-250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各类资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而佛教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对于其它的各类资讯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上相对滞后。为扩大佛教的影响与受众范围,佛教的传播有必要在数字传媒这一领域有所体现。本文主要是结合佛教自身的一些特点,力求在佛教传播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方面做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4.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东平作为当时的佛教重镇,其佛教造像以豪迈的时代气魄和绚丽的艺术风格闻名中外,成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在今泰安市的东平县境内,佛教造像密布,主要有司里山摩崖造像、白佛山石窟造像和理明窝石窟造像,堪称山东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7.
泉畔有梵音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21):29-31
对古代中国而言,佛教是彻底的异域文化.佛教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属奇迹.须知,佛教诞生于印度,在印度与中国本土之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要穿越这条高耸的山脉实在是太困难了.可是,佛教竟然穿越了"世界屋脊",奇迹般地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12日,第19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宁波奉化雪窦山开幕。本次会议以"法乳千秋·一脉相承——东北亚佛教交流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们围绕主题进行交流发言,旨在进一步增进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为东亚、亚洲的安定和谐与世界和平作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威 《魅力中国》2011,(21):521-521
佛教是贵州文化一重要组成部分,欲了解贵州社会生活之全貌,我们就需对贵州佛教做一深入、系统之探究,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贵州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在贵州佛教的发展历程中,明清两代是贵州佛教繁荣鼎盛期,对此时段贵州佛教的探究,在整个贵州佛教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公元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早期发展呈现佛教与政权结合紧密、专持一宗、与神道重合等特色,以后日渐普及,对于稳定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发展思想也有违背佛教初衷的地方,如亲鸾提倡的“在家佛”构成日本佛教一大特色,但同时失去了佛教的原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