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再次踏上快速前行的轨道,甚至有过热之说?同时世界也在用更加挑剔的眼光注视着中国企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山西晋商们,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是什么原因使这帮商人最终一蹶不振?又是什么力量,将其冲垮击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上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3.
吴晓波 《中国企业家》2009,353(24):124-124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这个设问还可以被分解成下列命题:中国经济是否需要拯救?哪些力量能够拯救中国经济?是主动拯救还是被动拯救?拯救的路径有多少条?拯救的手段有哪些?拯救的结果及后果将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党英:羊老师,你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多大?中国股市走熊与房市下跌跟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多大关联?  相似文献   

5.
2005年,谁是中国经济的领航?谁是商业奇迹的缔造?谁是引领产业的关键力量?谁影响着中国商业的竞争力?谁推动并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成长?本期《经营》推出《2005,中国商业力量蓝皮书》,力求全面呈现当前中国企业成长的新态势,中国商业变化的新潮流。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向,同时揭中国商业力量榜榜单,他们是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标杆势力![编按]  相似文献   

6.
号称“看好中国股市,我的中国股全留给女儿”的罗杰斯,自称重磅投资中国股票,他到底拥有预言未来的水晶球,还是在进行一轮失败的新冒险?他是否真能够读懂中国?  相似文献   

7.
外刊精揽     
谷歌需要中国,中国经济会崩溃?老天爷爱和穷人过不去?  相似文献   

8.
阅读     
《数据》2011,(8):7-7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作者:黄亚生出版社:中信出版社30年举世瞩目的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成为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黄亚生教授通过中国与印度、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10,(17):28-29
中国消费者当下对电动汽车的态度究竟如何?我们究竟应该生产什么样的电动汽车?中国汽车制造商应该如何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再次好转了吗?中国政府的激励政策是否发挥了作用?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 从短期看,中国和美国的大公司会赢,但中国的小公司会输。  相似文献   

11.
三周之内,中国央行两次降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被市场理解为意在规避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风险。然而央行意图是否果真如此?这对中国经济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中国宏观紧缩政策出现了真正的拐点?  相似文献   

12.
已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成就。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中国的改革是怎么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早在1908年,我国有识之士曾提出三个问题:中国何时能派—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举办一届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北京成为世界的重心,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盛大的奥运会在中国隆重举办,我们终于圆了百年奥运之梦。  相似文献   

14.
罗影  松涛 《英才》2010,(5):76-77,79
为什么中国快递行业内的大多数人士都相信,2010年将是中国快递行业的"风投年"?2010年的中国快递行业将发生什么?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将是谁的世纪?中国?印度?或者炒作已久的“金砖四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跨国公司是一种既奇怪又凶狠的动物?有入说跨国公司是中国企业的老师和标杆?在过去的10年里?跨国公司到底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什么?竞争与合作的寓言演绎了哪些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国进?国退?民进?民退?围绕竞争与发展的这一串串问号,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8.
巨龙的软肋     
处于全球化风头浪尖的中国难道最先听到了“历史的马蹄声”?作为这个全球化世界的重要推动力,偌大的中国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9.
“三问”中国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晶 《中外管理》2011,(9):98-100
中国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其共性的"中国"之处在哪里?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里,它究竟有何价值与意义?其复制性如何,它能如被期待的那样,在全球崛起吗?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30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圆满结束。与以往不同,本次广交会发生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长期以“物美价廉”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在本次广交会中开始集体涨价!不少行业的涨价幅度甚至达到了10%到20%之多……由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制造”价格全线上扬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涨价,又将对中国的出口,乃至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