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8000万人,占人国农村总人口的8.87%。为进一步缓解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攻坚战。为此,1994年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并强调了“这是今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国家有效扶持,各方面艰苦努力,扶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5年解决了48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4200万,离既定的时间不多了。扶贫攻坚进入了最后 的冲刺阶段。思路决定出路,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调整思路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既定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进而为下一阶段的扶贫开发、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技扶贫是全国科技界的共同使命朱丽兰科技扶贫是我国政府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科技扶贫工作已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本世纪最后五年里基本解决现有65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结束我国农村绝对贫困...  相似文献   

3.
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十几年扶贫开发特别是7年扶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基本解决温饱并不是无一遗漏的解决了所有人的温饱问题。我国是一个有九亿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开发能力、生产力水平很不相同。目前大约有这样几部分特殊群体,到今年底仍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解决温饱问题。一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社会保障对象,这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存在,他们的基…  相似文献   

4.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六分之一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中国也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列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有592个,到1998年底,仍有42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面对贫困与反贫困的严峻形势,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对策。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关注反贫困问题,并在贫困实质、反贫困思路及政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些反贫困思想对指导我国反贫困实践,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5.
罗平 《山区经济》2001,(3):36-37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林特经济,使全县农民基本整体解决了温饱,部分农民迈入小康生活行列,加速了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探索出一条山区发展林特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唯实 《发展》2006,(11):67-68
西部是一个农业地区,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西部农村人口多,增长快,而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因此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现阶段西部面临的重要人口问题之一。反贫困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而西部农村反贫困又是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重中之重。要消除西部农村贫困问题,关键是要找准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源,进而制定科学的反贫困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本世纪内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既定目标。现在,距离新世纪越来越近,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举世瞩目。1996年,我国还有5800万人口处于温饱线下。这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荒漠干旱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这里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脆弱,解决温饱的条件很差,难度很大。从扶贫进度看,90年代初,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每年大约减少250万人,“八七扶贫计划”开始实施后,每年的人数增加到55万左右。1996年,解决了77SN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由于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发展基础以及政策失误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各地不仅普遍存在着少量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户,而且存在着地域较为集中的贫困地区。据1985年统计,我国农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农户约有8,750万人,其中分布在十个省、自治区的十四个连片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8000万人,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8.87%。为进一步缓解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攻坚战。为此,1994年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并强调“这…  相似文献   

10.
重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徐棣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明显下降,经济增长和资金积累已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在80年代中期解决,整个经济的增长也已开始由过去粗放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胜利完成,实现了我国农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这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新世纪之初,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又一次制定了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为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描绘了一幅美好壮丽的蓝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只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基本解决温饱并不等于完全脱贫。我国还有 …  相似文献   

12.
反贫困中的制度创新──有关贫困社区及群体的参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已经由通过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而普遍受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及通过有目标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而进入了以减少并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为导向的所谓“扶贫攻坚阶段”。本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贫困状况普遍存在于农村及城市,其中农村的大多数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可以说,贫困(以人均收入及营养摄取量为基准)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因此,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政策所引发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可以被作为与反贫困直接相关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的主要方面是:1.在宏观上对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引发…  相似文献   

13.
杨鹏程  陆丽芳 《发展》2005,(8):23-24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广泛地建立和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使我国广大农民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获得了基本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14.
周军 《老区建设》2006,(6):34-35
2004年,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仍有数以千万,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远远低于城市的人均收入。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148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2.3%。2007年在农村全面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因为,在农村全面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主要通过不断完善低保政策及实施办法来解决。与之相适应,扶贫开发应由以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向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转变,其主要目标和基本职能也相应地由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向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为主转变。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和职能,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沂蒙山区作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至1995年,沂蒙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解决温饱问题。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做好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根基大局的一件大事。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采取的基本政策是在诸多矛盾中,先解决农村问题,推出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举措,调动了占人口70%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连年丰收,几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带动了城乡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但是,近年来,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销售困难,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农村市场不旺。农民增收缓慢,有的地方甚至收入下降。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下降,从1996…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工业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英 《特区经济》2008,(9):13-14
王业化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决定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速度、规模。因此我们应该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农村人口流动.认识政府在各个时期制定的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及婪变动.我国建国以来的农村人口流动与工业化进程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会更大.速度会更快.政府应当翱定与之相适应构政策,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这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政策是对农业内部的解放.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政策是对农村的解放.解决了基本实现小康问题;那么.这一次就是对农民的解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肖萍 《魅力中国》2010,(33):264-264
反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正确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贫困政策。本文针对我国农民贫困的现状,分析农民贫困的基本原因,提出解决农民贫困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