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视角下的中职教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活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要坚持趣味化、生活化、专业化原则,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黄超 《魅力中国》2013,(5):218-218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是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流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何星颖 《魅力中国》2013,(5):282-282
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只能教出听话的好孩子,培养不出数学天才。只有改变教学思想,变灌输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解放,潜能才会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邢莹  侯亚林 《魅力中国》2009,(15):150-150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份子,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中获得的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形成的综合性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数学。  相似文献   

5.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利用数学教学这一阵地,传承数学文化,使数学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邓忠萍 《魅力中国》2013,(29):200-201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在数学学习当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情境教学法,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7.
孙萍 《魅力中国》2013,(34):130-130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开拓视野,开发思维,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本文从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桂玉 《开放潮》2006,(3):55-56
传统数学突显其学科属性,使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浓厚的学科色彩。单纯的知识传授知识导致了教学内容抽象单调,教学过程严肃乏味,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应当成为教学的目标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一直是数学课堂数学教学的老课题。新课程提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何剑彬 《魅力中国》2010,(3):160-16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0.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中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更可以有效实现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璞 《魅力中国》2014,(10):143-143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段忠云 《魅力中国》2009,(29):89-89
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内容变化,学习学习方法脱节等原因,造成中小学数学衔接难。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正确引导,使小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初中学习生活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王淑红 《魅力中国》2013,(5):243-243
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开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蒋正才 《科学决策》2008,(12):81-81
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贴近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感受到所学数学的价值、意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为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鹏 《魅力中国》2010,(17):283-283
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情境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殿文 《发展》2012,(12):122-122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与知识水平,从学生平时熟知感性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鲜活的应用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9.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牢固树立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搞好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开展数学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以适度的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开展教学,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环境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