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宏观经济运行、国家经济政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及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周期性等多种周期性因素直接影响着股市的运行,使得中国股市呈现出峰谷相继的周期性变动特征。本文借助Markov链状态转移模型,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周期的平均持续时间大约为3.1年。股票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存在较强一致性,已经能在一定程度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常所说的经济周期包含有四个子周期:一是存货周期,表现为存货及订单调整的短期调整;二是金融周期,表现为信贷、股市及房地产的周期性伸缩;三是需求周期,主要表现为消费和投资的波动;四是供给周期,表现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决定的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和制度等长期生产要素的波动.四周期叠加共振,构成经济增长的波动.  相似文献   

3.
经济周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巨大,因此研究我国的经济周期对准确把握股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针对地区经济周期问题,国内外文献主要围绕其特性、协同性、地区领先以及空间差异性等方面,并结合理论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等技术手段展开研究.由于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从空间异质性以及相关性的角度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将是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及波动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股票市场自1991年正式运行以来,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不仅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数量剧增,而且股票成交金额及筹资规模也在剧增。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股票市场,波动性与不稳定性是其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股市波动的特点,根据中国股市18年的发展历程及波动特点,将其划分为8个波动周期,并研究了每个周期的基本特征及概况,简要分析了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并指出对股市波动周期划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绩效具有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从而导致其信贷周期、资本周期、风险周期与经济周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金融冲击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三个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系统对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影响是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经济的周期波动性是否减缓等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性问题展开分析,分别从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利率走势和股票市场三个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金融中介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波动性的影响不是平滑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而是扩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利率变化与经济增长波动存在相互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经济波动对利率是敏感的;股市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还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7.
:将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变化同时纳入杠杆率模型,分别建立中国上市公司的衰退模型和扩张模型,结合企业融资约束,研究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周期异步性对企业杠杆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发现:周期异步性对企业杠杆率的直接效应呈逆周期性特征,间接效应呈顺周期性;衰退期时,再融资企业杠杆率对周期性变动比融资受限企业更为敏感。研究对于监管当局综合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制定、调整、完善企业债务融资政策,帮助企业深入理解债务融资环境,提升债务融资能力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股票指数的收益率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国的股票市场还是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其指数波动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所不同的是,周期长度不同,例如,美国股票市场平均循环周期比我国股市要长很多。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指数波动循环周期中的上涨周期,实证结果表明在每一次循环周期中,其投资主线的上涨周期平均时间为17个月,这对投资者的实际操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明 《金融博览》2021,(9):42-43
什么是金融周期? 大家想必对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一词耳熟能详且感同身受.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或景气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而经历的有规模的扩张与收缩,也即国民总产出、总收入与总就业出现的周期性波动变化.一般而言,经济周期可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根据短中长来划分,经济周期可区分为基钦周期(3~4年)、朱格拉周期(9~ 10年)、库兹涅茨周期(15 ~ 25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 ~ 60年)等.  相似文献   

10.
股票市场是一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股票交易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结构变化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股票市场的运行又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彤势的制约。从整个国民经济看'经济运行周期和股票市场行情的周期性变化之间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袁里。本文就中国的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意义上,金融风险是顺周期的.特别是金融行为的"有效理性"、金融创新滥用和监管不当导致金融失衡,并形成高度非线性的"过度顺周期性".因此,对于金融风险顺周期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科学预测和应对经济周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相关经验分析和理论探讨,并对二者新型和谐关系的建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股票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在全球经济周期和通胀周期的作用下,通过分析GDP、CPI和股市三者的关系,来发现新一轮牛市到来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股票市场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动力系统,将生态学的多种群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进行改进后引入到股票市场,通过系统仿真,模拟中国股市运行,得出了类似于股票市场运行的非线性特征,为研究股市复杂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资本周期也称朱格拉周期,主要是资本支出波动引起的经济波动。随着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演变,大宗商品价格也呈现周期性波动。根据美国的经济周期和大宗商品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国际大宗商品的周期性波动较为明显,在过热、滞胀阶段,能源类大宗商品和工业品的走势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即能源类的收益明显优于工业品。根据中国资本周期和国内大宗商品的波动研究,发现国内大宗商品沪铜和沪胶的周期性较为明显,而大豆的周期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宏观面因素,涵盖了经济周期、政府政策等范畴.经济周期,系宏观经济繁荣和衰退的内在周期.政府政策,在本专题中可大致分为间接政策和直接政策两大类;前者主要针对实体经济,间接调控或影响证券市场,如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准备金率、税收政策等,如本文中的"大政策";后者则直接针对股市,如设置涨跌停板、股市扩容、调整印花税等,如本文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市的周期性波动与价值投资操作策略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股市周期性波动的实证分析众所周知,在实体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经济周期。关于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萨缪尔森都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主要针对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78-2007年中国经济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要素的波动性和协动性,归纳总结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本文研究显示,运用奇异谱分析方法分析GDP增长率和其他经济要素增速的波动,发现存在着三种类型经济周期:9.3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4.8年左右的政治经济周期和3.5年左右的基钦周期,而不是单一经济周期.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发现,9年左右朱格拉周期,深层次原因在于外部因素(净出口和外资)周期性冲击,而非是通常意义上的固定设备更新投资;4.8年左右的政治经济周期,与政府官员换届效应关系密切.此外,城市化和科技资本存量的增速,分别存在15.1年和26.4年周期振荡现象,二者水平提升将有助于延长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根据股市周期性波动而发生反转.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在股票投资者人数增长缓慢、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逐步跌至谷底、个人金融服务系统不发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合力影响下,股市下跌时居民消费支出反而增加.但是,2005年6月之后,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和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股市上涨显著地刺激了居民消费,这一时期股市财富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9.
《西南金融》2005,(1):63-63
深圳证券信息公司2004年11月22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中期波动将进入周期顶部运行期,预计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中国股市将进入第四次最佳运行期。报告指出,如何将中小投资重新吸引回股票市场,将是中国股市能否充分利用第四次最佳运行期振兴证券市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一、文献综述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有:Wachtel和Rousseau(2000)以及Beck和Le-vine(2002)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分析,发现股票市场发展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指标可以作为预测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但是,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要比上述理论分析复杂许多,许多学者的分析表明我国股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有时甚至与宏观经济走势背道而驰。陈朝旭等(2006)、孙霄翀等(2007)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论证了我国股市存在依赖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关联关系,在经济繁荣时期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才表现出较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