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代中国社会的官员录用形式的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开创于两汉的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科举制度最早建立于隋唐时期,北宋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时间却并不久远,还留存着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北宋科举制度的总体情况及其影响的利弊,进而提出了公务员制度对公务员录取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是贯穿于隋以后中国古代史极其重要的选官制度。结合历朝历代的实际情况,从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当中可以得出,政治权力的归属、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重视传统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都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直接或较为隐性的作用,使之在形成之初不断发展,随后逐渐僵化。  相似文献   

3.
姚莉 《适用技术市场》2011,(16):118-119
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起源到没落经历了1300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向。通过研习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对科举制度的起源与终结、利弊以及对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彭立平 《商》2014,(21):69-69
卫所制度是明代初期重要的地方军事制度,它在明代有着重要的作用。九溪卫是明代建在湘鄂"蛮"区的一个卫,从明洪武到清雍正三百六十年间,明清王朝为了"控蛮"、"御蛮"设军事机构九溪卫城于今慈利县江垭镇。这也是明朝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最早设立土司建置的地区,同时,明朝的土司建置也较好地解决了湖广行省西部的安定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末改革中,官员选拔制度作为政治制度变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是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为主要特征的,是从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到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其实施过程中的所遭遇的挫折和反复也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认真思考,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6.
《经贸世界》2006,(2):20-20
1967年,乔纳斯&;#183;翰林和其弟罗伯特&;#183;翰林创办了瑞典欧瑞莲直销公司(以下简称欧瑞莲),主要销售护肤、彩妆、洗护用品等领域的600多种产品。  相似文献   

7.
李国胜 《商业时代》2006,(25):108-109
汉代的选举制度创造了读书人垄断政府官员的先例,此后中国历史上就一直是“崇尚文治的政府”。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唐宋科举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趋势,以及对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改革中,官员选拔制度作为政治制度变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是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为主要特征的,是从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到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其实施过程中的所遭遇的挫折和反复也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认真思考,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9.
黄喆 《致富时代》2015,(2):238-23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其产生及发展到最后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具有相对公正性,对保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以及文化继承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科举制度也有考试内容僵化、重伦理轻技艺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在近代的解体与留学教育在近代的兴起有着一定的关联。留学教育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人们突破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的束缚,动摇了科举制度的思想支柱,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取向,重塑了国人被扭曲的人格,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树立了样板,这样,科举制度的解体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产生过极大影响。其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选官制度的视野里,我们应全面、客观的审视这项制度,综合其利弊得失,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2.
《商》2016,(8)
明代的各项制度法规被誉为历代最为完备的制度,朱元璋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思想全部体现在了明初确立的各项政策法规上,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拟对朱元璋的经济思想做一探究,探究朱元璋的重农抑商思想在明初制度中的体现,并且分析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后期中葡贸易中丈抽税银制的实行:1571-159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青松  汤开建 《江苏商论》2006,(12):173-175
明代中葡贸易中饷税问题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隆庆时,针对贸易发展的新情况,以及饷税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明政府实行了丈抽税银制这一制度。明政府在澳门实行的这一制度与同时期漳澄等地实行的贸易制度两者之间似是而非,令人往往混为一谈,有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商》2015,(5)
明宝钞制度的弊端由来已久,一直被人所诟病。本文结合文献记录和相关明代政策,依据史料所反映的当时社会背景,简单描述和分析明代宝钞制度弊端的缘由。以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探索中国纸币发明却未能进一步发展一些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5)
监察法制是监察立法和监察体制的总称,作为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调节政治的机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自秦汉开始正式形成之后,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可以说明代监察制度无论从立法还是制度上讲,在中国古代监察法制中都是最为完善和影响力最为广泛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法治的今天,对于明代监察法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思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商》2016,(12)
三司会审是我国古代审判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是明代三法司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御使对全国重大疑难案件进行处理的制度,它源自唐代"三司推事"并在明代得到发展完善成为定制。三法司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共同辅助完成最高统治者的司法统治,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三司会审制度的研究有利于现代刑事诉讼中对公检法三机关的定位思考和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伍海诚 《消费导刊》2010,(3):237-237
中国是最早采用科举考试取士的国家,科举制度既促成了中国古代的繁荣,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解放后我国实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为主的现代考试制度,用以选拔人才。正确认识科举制度,对于改革,完善,发展中国现代考试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物价》2005,(4):16-18
我的家乡有句俗语,少不入川,则四川天府之国,山光、水色、物产、人情、美的诱惑,一去便不复归也。“少不入川”,便是对不经事的年轻人的警戒,一旦坠入四川的“安乐窝”,经不起美食、美色、美景的引诱,恐怕会抵抗不住的,于是便渺如黄鹤,从此一去便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19.
《商》2015,(18)
回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也是仅仅只有中国才有的。公务员法规定的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公务员回避是指为了防止公务员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公务员所在职务、所执行公务和任职地区等方面做出一定的限制,使其避开有关亲属关系和公务的制度。中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最早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启示则是我们可以古为今用,学习古人才任命官员时如何避免任用无能亲信和对自己有切身利益,但才能也不行之人。  相似文献   

20.
白友文 《浙商》2010,(21):88-88
你能想象到一个企业家会读多少书?“每次去外地,不管多忙,我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就是当地的书店。”茌大清翰林古典艺术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称大清翰林)蒂事长吴睛飞的办公室里,四处堆放着他从备地淘来的书籍,总价达8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