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策人三诀     
王方华 《上海管理科学》2007,29(6):F0002-F0002
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是最核心的要素,“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重视人、关爱人的“人本精神”。古往今来,所有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无不懂得“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从而演绎出一幕幕以史为鉴的故事。然而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人本”策略是不一样的。本文仅以“适”、“恩”、“恕”,即所谓的“策人三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赵秀丽 《活力》2009,(10):60-60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中的“本”,我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由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所以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之“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而是将人作为第一要素,作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金屋藏娇”这个词,其“屋”倘是别墅,则益显其“藏”之娇,北京人谓之“小蜜”,上海人称为“金丝鸟”,而广州则相当实在,叫做“二奶”。  相似文献   

4.
闫石 《成功之路》2012,(8):18-18
所谓“小聪明”并非真的聪明,所以“小聪明”具有贬意,被加上引号。在生活中,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并不鲜见,几乎在哪里都能见到。事实证明,经常耍“小聪明”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红楼梦》书中的名言“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就是这种“小聪明”。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总是低估了别人的智商,这一点是最不可取的,也是一个人失败的原...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每个人也都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是非观去做事。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多少人在做一件事情前会认真地问一个“为什么”、“这件事对不对”、“该不该去做”;单位里偶尔碰上一个特别“较真”的人,同事还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可笑,领导则可能把他当“刺头”,甚至让他坐“冷板凳”。大部分人不愿意“问是非”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秋安 《中外企业文化》2011,(9):I0041-I0041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关键是要会教育孩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7.
《中外企业文化》2011,(8):68-71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而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孟子提倡人性善,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相似文献   

8.
这里也一样     
《中外企业文化》2008,(7):81-81
有个人来到一个镇上,问一位老者:“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慢慢地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这个人说:“他们糟糕透了,很难相处!”老人于是说:“这里也一样。”片刻,又有一个外地人走过来问这个老人:“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又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他说:“他们非常友好,如果不是工作原因,真不想离开他们呀!”老人慢腾腾地答:“这里也一样。”  相似文献   

9.
慧根与会跟     
《乡镇企业导报》2010,(5):56-56
这年头企业找人,人找企业,都是在找最佳的契合对象。懂得选才、用才、留才的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屹立不倒,长长久久。用错了人,小则浪费经营成本,大则可能动摇企业生存的根本。而企业老板用人,最怕用到“傲”、“笨”、“懒”、“慢”、“贪”的人。  相似文献   

10.
当前,部分大都市人中,存在着一种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心理贫困”的“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自己并不贫困,却时时抱怨“太穷了,收入水平太低”,因此,这些生活早已步入小康或富裕的人们,反而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很不满足。不久前,北京商情咨询公司对500户居民进行了一次收入与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是低收入阶层最有满足感,12.7%的人自认为“下等”,大多数人自认为“中等”,0.9%的人自认大“上等”。而高收入阶层最无满足感,1/3人自认为“下等”,2/3人自认为“中等”,无一人自认为“上等”。就“心理贫困”症的表现形…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企”字,即可解释为“企业”,又可解释为“对事业的追求”。它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止”字组成,很显然,没有了“人”,就只剩下“止”了。同样的道理,在企业中,没有人,没有人才,就无所谓企业,企业将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时曾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于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毛泽东以“损已而利于人”给予了白己母亲最高的评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既是一块“试金石”,也是一面“照妖镜”,以此可以试遍人间善恶,照尽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3.
有人这样理解“企业”一词:“企”字上面是一个“人”字,下面一个“止”字,而一旦失去“人”,事业也就“止”了。可谓十分精辟。越是快速发展的企业,越是高技术企业,越是不断创新的企业,就越发感受到由人的智力、体力、技术、情感和观念等因素构成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不可替代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到一篇短文,是嘲笑循规蹈矩的德国人的:“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样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都像是看到厕所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女亭”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不晓得何以“呆”到这份上。面对大学生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认识基础,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人”这个要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组织中的“人”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离不开对人的认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阶段。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管理进程中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赵英 《现代企业》2007,(12):9-9
在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认识而提出的,而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对“人”的看法不同。纵观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对“人”的认识主要有“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几种不同的人性假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作者认为,不论是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心理学,还是此后马斯洛、赫兹伯格等行为科学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人视作企业经营的工具,研究人是为了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企业任务,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到了现代,这种“工具人”的认识正逐渐被“目的人”的理念定位取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张纯桂 《活力》2009,(9):128-128,131
黄宾虹是一位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的人,是一位充实的人,博学的人,“美在心灵”的人。古圣贤有:“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美以学归,方为至美。黄氏如是绘画亦然。“齐而不齐,是为内美”,“不齐三角,有真内美”。孰与形貌,色泽取耶。黄宾虹又是一位理论联系实践的人,他的绘画反映了他的所有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示例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般包含人、财、物、技术、信息、时间,以及管理本身等七大内容。而“人”则被公认为是首要的因素,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所在。因此,在管理理论中人本主义的管理已经成为管理者思维的基本取向,西方企业管理中常说的警言是:“企业即人”。美国百事可乐的总裁卡洛尔曾将其企业管理经验归纳为:三个“P”,即“People People People”,也就是除了“人”、“人”,还是“人”,并还概括为“百事人为先”。而玛丽·凯是一个退休以后才开办企业的女士,但在十多年后,她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市江北区就业管理服务处现有职工31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4人,党员15人。该处以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确立了“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的创建思路,以青春和智慧让“青年文明号”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大放异彩,提升青年就业服务工作者的文明水平,弘扬了就业服务工作的文明新风尚。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宁波市“文明单位”、“群众满意办事窗口”示范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20.
汉字,又叫“方块字”。横平竖直、撇捺钩提,这看似简单的笔画游走,竟也包含了“龙飞凤舞”,一张一弛,个性凸显。“字如其人”,看人先看字。透过人写在纸上的字,不仅仅能看出写字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也仿佛能够读懂这个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