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法对2001年—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范围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区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着明显不均衡性,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整体差异存在收敛趋势,但缩小幅度缓慢,三大经济带农产品出口贸易差异明显,西部农产品出口贸易差异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  相似文献   

2.
以1999年至2006年各城市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方法和地统计方法,在Arcgis及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出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Moran’s I值,并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表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差异缓慢扩大,有空间聚集趋势,但趋势不明显,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2004—2013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时空特性和动力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3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泰尔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表明区域差异在变大;在"空间"意义上,组间差异对总差异变动的贡献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是地区差异变动上升的关键;在"动力"意义上,资本产出比和劳动人口耗水比与泰尔指数的变动是一致的,资本劳动比与泰尔指数的变动态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1)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农产品集聚及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1980—2015分5年1期的京津冀地区各县市播种总面积,以及14类农产品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研究京津冀地区各农产品的集聚程度、集聚结构稳定性以及集聚的空间分布与转移,为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选址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区位商、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以及重心分析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集聚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稻谷、大豆、薯类、棉花、果园、水产和禽蛋的集聚度在不断地增强; 小麦、玉米、油料、肉类和林业的集聚度保持相对稳定; 蔬菜和牛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降低。(2)SQ与Q>1两者总体呈反向变化,即Q>1的值减小,农作物SQ值增加,集聚程度增强;Q>1的值增加,农作物SQ值减小,集聚程度降低。(3)不同行业农产品的集聚度高低为:水产业>林业>畜牧业>经济作物(含蔬菜和果园)>粮食作物,且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集聚度在不断的增强。(4)各农产品的生产结构稳定性大小排列:玉米>水产>小麦>蔬菜>果园>稻谷>牛奶>大豆>肉类>薯类>油料>林产品>棉花>禽蛋。[结论]京津冀地区农产品集聚度总体在提高,少数农产品的集聚度在降低; 各农产品生产重心总体朝着京津冀外围转移。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进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工业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泰尔指数探究全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人均水资源量对提升工业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表现为明显的负向抑制作用;修正后全国工业用水效率大幅提高且呈增长态势,区域工业用水效率由“东高中低”空间分布演化为“东高西低”,流域工业用水效率呈现为黄河流域效率大于长江流域的空间格局;低工业用水效率组省(区、市)数量最多,高工业用水效率组仅包括北京和天津;我国工业用水效率空间差异性有减小的趋势,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重点关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工业用水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1999~2007年为研究时段,以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泰尔指数,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研究发现,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总体呈现出扩大的态势;组间差异是新疆总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推动力量;而组内经济差异在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1-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及区位熵等方法对山西省11个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绝对差异逐年增加,但相对差异在缩小。(2)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但呈现逐渐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3)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旅游资本禀赋、产业结构和区域对外开放度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旅游发展改革动力,以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为龙头,对接文化旅游三大板块,塑造文化旅游大品牌,加强省内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互补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00年~2011年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选取人均GDP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运用加权标准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采用泰尔指数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进行测度,并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对总体经济差异进行分解。最后运用Geo DA、Arcview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研究结论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内经济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泰尔指数也呈降低的趋势,且总体经济差异在2009年以后主要是由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东部及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滞后;且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极化效应"阶段,"扩散效应"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我国省域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国内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6个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依据得到的熵权值计算了全国31省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了全国省域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与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相关度。结果表明:我国渔业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湖北、天津渔业可持续水平优势较突出,湖南、海南渔业可持续水平处于劣势,东西部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较高,东部沿海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年均增速突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基于灰色评估的空间分区模型,在GIS和VB.NET的支持下,评估我国各地区农产品价格在春、夏、秋、冬4季的水平,并进行空间分区。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梯度差异:东南沿海的价格明显高于西北内陆;东部的价格显著高于西部;大城市的价格水平高于中小城市的水平。高价区一般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低价区一般集中在内陆地区及西北地区。夏季的价格总体水平高于春季;冬季的价格水平总体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农业种植中使用农膜能够改善和优化栽培条件,但农膜的过量使用导致从“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绿色发展,因而提升农膜的利用效率迫在眉睫,不同地区农膜利用效率的差异给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期望以此提升农膜利用效率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采用全局参比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各地的农膜利用效率,并借助“ArcGIS软件”绘制农膜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图来考察其空间分布,利用Theil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其动态演进。结果 (1)中国不同地区农膜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大体呈现出东部和西部农膜利用效率高,中部农膜利用效率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变化趋势上,东部和西部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中部地区的变化幅度比较稳定。(3)中国总体农膜利用效率的Kernel密度函数中心呈现出右移的态势,且发展过程出现 “宽峰—尖峰—宽峰”的演进规律,该结果表明,农膜的总体利用效率在提高,且空间差异表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演进趋势。结论 各地在提高发展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提高农膜利用效率的政策,以促进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简称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国别数据切入,研究中国同RCEP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效率及潜力,为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深入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自RCEP国家进口农产品的平均效率为0.54;中国与RCEP国家经济规模、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和货币自由度等因素提升了进口贸易效率,人口规模和贸易自由度等因素阻碍了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从国别差异看,中国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产品进口贸易潜力和可拓展空间较大;从农产品分类看,4类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效率较高;总体而言,进口效率与潜力存在较大的国别异质性,增长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结论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同RCEP国家的海陆航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扩大同RCEP国家,特别是贸易效率低下而未来潜力巨大的新西兰等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抽取5个主成分对安徽省62个县级单元进行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测度,并将其分为4个等级,即欠发展区、发展区、较发达区与发达区.论证了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区域空间差异较小的县级单位集中分布在皖北、皖南、皖西南地区,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的县级单位集中分布在皖中地区.提出了安徽省因地制宜应有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临江地区应发展“高效、优质、高产、外向、生态”的现代农业园区模式,皖南山区发展“旅游观光、绿色生态”的模式,皖北发展“规模经营、生态循环”的农业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定量评估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以期为该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2010—2021年陕西省各区域相关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取极差法、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来测算不同年份下陕西省及各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其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进行深入探析。结果 (1) 2010—2021年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略呈上升态势,其中,农业现代化增长幅度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农村现代化的增幅和速度。(2)发展优势在于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较快,而主要短板为农业生产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4个维度。(3)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并表现为一定的固化态势。关中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陕北地区最低;地级市中以西安市、咸阳市最高,宝鸡市、渭南市次之,渭南市、宝鸡市和榆林市3市水平提升较快。(4)陕西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均更加趋于平衡,其中关中区域内差异以最大,陕南发展最为均衡;从演变趋势来看,关中区域内差异变化不大,陕北逐年缩小,而陕南有增大趋势;关中—陕南、关中—陕北区域间差异大大缩小,而陕南—陕北略有增大。结论 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空间较大。未来应加强合理布局和区域间合作交流,强化高水平区域的示范作用,打破地理和资源限制,加强多维度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实施推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研究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及其成因,是为科学认知乡村地域发展规律,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地域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 文章以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空间分布和区位特征。结果 (1)1990—2016年中国行政村数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9.2%。其中2000—2006年减少幅度最大,占研究期减少数量的85.54%;(2)中国行政村分布与演变的区域差异显著。华东区行政村数量分布远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华中、华南、华北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省区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等东部省区和四川、重庆、陕西等中部省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县主要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区。(3)村庄空间分布类型总体呈现为集聚型分布,在空间上出现2个多核心带状高密度集聚区和1个单核心集聚区,分别位于华北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村庄数量区位特征显著,整体上绝大部分村庄分布在低海拔与现状水系和交通道路具有较好的邻近性;(4)乡村人口数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数、农林牧鱼业生产总值等是影响我国村庄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结论 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区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是中国村庄数量大幅度减少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其地域差异是村庄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镇化发展与乡村人口转移是村庄数量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缓解了村庄数量减少速度,政策对村庄数量演变进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进出口在整个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历来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分析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与特点,研究了吉林省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率;然后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出口扩展型生产函数模型,对吉林省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产品进出口、农业固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其中吉林省农产品出口额每增加1%,会促进农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198%,进口每增加1%,促进农业经济增长0.205%,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农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227%。因此,吉林省要努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优化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探究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为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锡尔指数对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测度。[结果]2012—2017年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绿色供给的得分最高,环境友好和生态制度的得分最低。各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南京、无锡次之,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锡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都在逐渐缩小。[结论]农产品绿色供给是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方面较低,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强度在持续增加,资源节约利用仍是绿色发展的短板,因此江苏省资源效益利用仍有上升的空间,且区域内发达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7—2016年全国29个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并将所有区域划分为4个效率梯队。构建Malmquist指数,全面分析各梯队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整体较低,但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不同梯队的效率差异较大,但受技术效率的影响差距正在不断缩减;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突显;第二梯队中多数地区缺乏合理的评估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结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比例,发挥高效率地区的中心辐射作用;要突出市场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差异化战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最大化的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