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当前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甘肃省资源环境禀赋的现状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解读了甘肃省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资源环境恶化对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水平,并进一步提出了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当前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甘肃省资源环境禀赋的现状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解读了甘肃省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资源环境恶化对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水平,并进一步提出了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富集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山西省的资源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文章通过构建包含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晓莉 《经济论坛》2005,(22):22-24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2004年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四个GDP超万亿元的省份,人均GDP达到2900美元。但是,目前浙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的数量扩张为主,随着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面临的生产要素约束日益严重,用电形势严峻、供电日趋紧张、水资源短缺、运力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突现出来。一旦资源供应链断裂,就有可能危及浙江经济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探讨了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二者协调发展的机制、内涵,并提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以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至今,甘肃旅游业快速发展,其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但由于我省的旅游环境不理想,影响到旅游业更进一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只有在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下不断改善甘肃的旅游环境,甘肃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强,只考虑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及其对资源的耗竭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这样的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并提出了CGE模型来估计某一个特殊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其对经济系统整体的全局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以上,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不可否认的是,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高消耗、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很明显,如果不能突破资源、能源、环境所构成的“瓶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9.
王军  耿建 《经济问题》2012,(1):46-49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简要概述及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4~2009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构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却稳步提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已上升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更易受其影响。文章以武安市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孝胜 《经济论坛》2004,(19):21-22
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将实施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于占全国陆地面积71.7%、总人口为3.5亿的我国西部来说,在人口素质低下、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1985~2006年期间四个子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疆的各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差异.经济系统和人口系统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经济系统,提高幅度最大;资源子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发展较为缓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环境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大,前10年得分上升,随后不断下降.因此.各系统不平衡发展将导致整体的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因入手,对世界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先瑞  黄建武 《经济地理》2003,23(4):516-519,523
把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已成为世人的共识。文章概述了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状况,揭示了长江流域面临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水土流失严重;湿地萎缩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水污染加重。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对策,包括: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植树造林,构筑“绿色屏障”;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发展资源产业,增强产业的基础地位;建立综合协调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安徽经济正处在快速崛起的关键时期,但以资源为代价、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瓶颈.环境税收作为政府调控的一种重要工具,在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探讨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税收政策,以促进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麻润萍 《经济师》2007,(12):271-27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问题: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就山西资源和环境现状,提出了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以期探讨一条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经济-环境大系统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原则,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模式--经济装载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装载线不同于资源的微观配置要求,它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获得资源微观的最优配置,而且要达到宏观的代内和代际间的资源使用最优.  相似文献   

18.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人口城市化模式取决于一个地区实际人口与资源承载人口的关系.而区域资源承载人口取决于生态、经济和自然等多种资源的综合承载人口,且资源承载人口是动态的,是生产力的函数,自然资源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本文探讨了资源承载人口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吉林省四平市2003年的承载人口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现实人口与承载人口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口城市化的模式.旨在达到区域土地供给约束、人居需求扩大和城市经济增长的三项式关系的平衡,使我国人口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0-2008年南京市经济与环境等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分析法对南京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演进特征进行研究,对两者的协调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在2003-2006年间出现了不协调情形,但总体呈现良好的协调发展趋势,并提出促进南京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曾经默默无闻的中国,如今在世界上已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然而在这发展和前进的背后,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融入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之中。基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视角,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对外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