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旅游研究的多维视野--对国内与国外相关文献的评述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本文通过对大量英文和中文文献的检索和分析,以几个重要的主题作为阐述的基本框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本土学者、外国学者以及旅居国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国旅游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并对旅游研究过程中所呈现的基本趋势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个分析,使国内同行得以一窥中国旅游问题在世界旅游论坛上被关注的程度,以及了解中国旅游研究与国外旅游研究的差别。本文提供的大量英文文献,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线索。  相似文献   

2.
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旅游学刊》2008,23(3):19-23
本文提出了中国旅游事业以及高等旅游教育与科研近30年发展中几个主要方面问题:旅游和高等旅游教育科研的所得和所失、旅游的基本性质、高等旅游教育的定性、旅游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旅游学科体系的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及内容的确定,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集中阐述了作者对旅游学科定性和定位、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结构、旅游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我的旅游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申葆嘉 《旅游学刊》2008,23(2):12-17
本文内容将包括:我的旅游现象基本观点,我国旅游学术的困惑,旅游学科建设问题,旅游现象的基础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旅游学科"元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昆欣 《旅游学刊》2003,18(3):76-79
旅游学科“元研究”是以旅游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的意义在于如何使旅游学科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旅游学科理论研究的反思,引入“元研究”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学科的简单要素,阐述了旅游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试图解释旅游学科的基本问题.为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教育 2 0多年发展历程的观察 ,阐述了旅游教育与旅游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以期引起人们更深入的思考。一是论述了为什么要深入研究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性 ;二是从分析旅游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入手 ,围绕旅游院校布局、旅游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师资、实践教学、教学管理 )等 ,论述了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最后强调了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对于构建旅游理论体系 ,促进旅游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在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适应 2 1世纪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符合旅游教育的性质 ;推进素质教育 ;与国际化接轨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教育蓬勃兴起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从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教育结构体系以及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中国旅游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简略综述。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有关旅游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旅游知识共同体(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流行的旅游定义所存在的过于宽泛的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这一定义涉及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决定着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和边界。笔者认为,区别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有利于旅游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能避免当前旅游以及相关专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正一、中国旅游研究的阶段演变现代意义的中国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陈传康、申葆嘉、吴楚材等为代表①的老一辈学者分别从地理学、经济学、林学等学科领域开启了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和森林旅游学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旅游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阶段。这个阶段,老一辈学者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旅游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现象研究的几个基本范畴.作者认为,旅游现象是一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构成这种复杂现象的内核的元素就是旅游体验.这种旅游体验过程是一个有一定自组织能力的连续系统.它由一个个富有特色和专门意义的情境串联组合而成,这些情境则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另类行为环境:旅游世界.通过对旅游世界结构性要素的分析和描述,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解旅游现象的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的哲学渊源来自现象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许春晓 《旅游学刊》2000,15(1):59-62
21世纪世界旅游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新特点,为旅游地理学提出了新任务,但现有研究领域存在局限性,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呼唤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国内外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近期亟待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以完善理论体系,指导旅游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in recent years to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global tourism system related to the emerg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T), and, specifically,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Opportunities to search travel-related information, to reserve and book, evaluate and judge; to receive travel advice and to communicate one's mobility patterns have all profoundly changed the practices of performing tourism, with concomitant repercussion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of businesses and destinat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hanges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global tourism system. Based on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design, key changes in the tourism system are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their environmental, socio-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s well as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affects the tourism system in numerous and complex ways, with mixed outcomes for sustainability: while most changes would currently appear to be ambivalent – and some outright negative – there i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IT to support more sustainable tourism. Yet, this would require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the tourism system on global, national and individual business' levels, and require tourism academics to probe many new issues.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14.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2022,12(3):343-357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智慧旅游的丰富实践使研究者不断思考“什么是智慧旅游”的问题,而对这个基本问题虽有很多解答但仍然需要进行探索。文章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建立起以旅游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即把智慧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该定义旨在强调智慧旅游以旅游者个体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载体的支撑体系,以泛在化作为核心内涵,以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业营销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为主要外延,并据此对国内外智慧旅游概念进行了全面评价。文章的价值在于将智慧旅游的概念与旅游信息化(特别是旅游信息服务)有机结合,既承上启下又能开启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众的"新旅游",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2,17(6):64-70
本文对普恩博士提出的新旅游理论及其预测提出了质疑 ,在新旧旅游的划分、大众旅游的性质和作用以及与替代旅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与普恩博士迥异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 ,大众旅游是一个相对概念 ,随着时间推移 ,大众旅游可能发生整体性的进化 ,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个性化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但大众旅游与“新旅游”作为旅游消费的两极不仅是永远不会被相互替代 ,而且“新的”大众旅游还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张斌 《旅游学刊》2012,27(9):106-112
《旅游哲学引论》以其创新性填补了国内旅游哲学的学术空白.该书本着反思和批判的研究态度,以旅游概念作为逻辑起点,试图由此建立旅游哲学的体系.文章认为,由于作者未能坚持反思的批判的研究思路,在构建旅游哲学时出现很多问题.文章对该书的逻辑起点、论证思路的逻辑走向以及旅游哲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要坚持对其进行前提追问、反思和清理,才能在此上逐步构建起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主体的旅游哲学体系.这种建立在哲学逻辑之上的研究体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旅游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links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mbidexterity structure, and new venture growth in the Chines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 Surve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345 entrepreneurs involved with new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ventures in China.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combined and balanced dimensions of ambidexterity play mediating roles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nd new venture growth performance. By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nd new venture growth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ector using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ambidexterit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are addressed, and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判断——兼与李爽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大众化、散客化、常态化的新趋势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和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旅游业在中国长期被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产业看待,人们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因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均出现不少问题。文章检视了已有研究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理论认知的相关论点,着力分析了李爽等的旅游公共服务论所存在的核心概念认知矛盾、理论理解和实践判断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从5个W和1个H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外延、属性、服务的对象与供给主体、供给机制与时空条件。文章认为,旅游公共服务的主体内容体现为旅游基础设施、目的地推广、旅游权益保障三大方面;其本质是公益性服务,服务供给机制和方式的多元化并不等同于责任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旅游者的共同需求和目的地公共利益的性质及其客观存在,决定了旅游并非纯粹市场化领域,政府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是正当的,也是应该的。当下中国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不是过多,而是欠缺与低效并存。旅游行政部门虽然承担着最大、最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对这一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功效的认识并不到位,与旅游者的期望和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