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出 《企业文化》2009,(3):14-15
一些企业在同行倒下的地方崛起,在残酷的生死考验中成长为领头羊,为企业界树起一面亮丽的旗帜,带领大家腾飞,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制造”!  相似文献   

2.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6,(24):109-111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已成定局。然而,汽车大国是否等同于汽车强国呢?在本次年会的分论坛“中国:下一个汽车大国?”里,来自企业界与咨询机构的人士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汽车大国”的称号是依托于中国本土强大的内需市场,以及欧美日韩企业在中国不断圈地扩产的时候,这个称号所能体现的只是一种被动与悲哀。只有不断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涌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汽车企业,我们才会迎来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天。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家》2004,(9):13-13
“民间 跨国”这种企业形态,能不能成为未来中国的主流? 英雄不问出处,但出处困扰着英雄。中国企业界有这样一类公司:它们的崛起方式曾经引起业界很大争议,眼下又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它们的崛起方式与眼下的困境之间,隐隐约约存在着一种联系。这些“异类公司”能否主流化,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需要大智慧和好点子的,做企业也是这样过若干年之后,人们在回忆起2005年的时候,可能会说2005 年是“中国崛起年”。中国的崛起本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然而,在2005年,全世界到处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对这种状况,我在2005年参加许多国际会议时有亲身的感受。为什么世界会如此集中地注视中国的崛起?我看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对华人家庭企业走向现代管理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90年代以来,华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继北美、欧洲和日本以后的世界“第四种经济强权”,国际管理学界的注意焦点也开始从日本企业转向华人企业。1997年7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正式成立了“全球华人企业研究中心”,更是在全国各地企业界和工商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  相似文献   

6.
涪潞 《企业活力》2007,(12):75-77
<正>河南省企业界在中部崛起过程担当着重要角色,面对当前的资源环境约束状况,如何从企业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如何从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入手提出企业发展模式转换的研究比较薄弱。面对资源供应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等一系列约束,河南省企业界如果继续走高消耗、低附加值、粗放式经营的发展道路,不仅无法获得新的优势,而且会丧失已有的局部优势。企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在崛起,但正值少年的中国,离“壮年中国”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征程要走这不是一种被记录片《大国的崛起》所煽起的情绪。大概还在5年以前,中国国内的各种财经管理论坛上,“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及“制造业升级换代”等话题盘桓了好长时间。不仅是中国的企业家,而是外资的采购商、合作伙伴或竞争对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人很关注中国大国崛起的问题,本人认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崛起,是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衡量中国企业管理崛起的标准,则是中国企业普遍实现第四次管理革命。所谓第四次管理革命,即是指企业管理理论演变到第四阶段时的企业文化理论。自从1983年《企业文化》等经典著作介绍到我国,到现在已近30年了,但从目前中国的企业管理情况看,似乎离第四次革命界定的管理还很远。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各种各样的高峰论坛接踵而至,笔者也有幸多次聆听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和铿锵之声。在人民大学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业内专家开始谋划中国金融崛起之路;在北京大学“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高官名家纷纷点拨“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展望大国经济适逢快速崛起的良机,中国或许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或许十年后经济总量就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崛起向金融大国崛起的过渡阶段,中国经济未来15年的持续增长没有金融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十年,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资本投资大国,这主要是通过国企的海外并购实现的,且投资领域、区域相对集中。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虽然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非常广阔,但也存在着诸多风险,本文将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风险及如何规控风险进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记者冯笠心)现在不论是中国经济界还是政界的人士都一致断言,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于是,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然就成为世人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知识界有知识界的思考,企业界有企业界的设想。但是,归根到底,企业毕竟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因此,企业界的思维和行动就显得更为重要。前不久,记者在河北采访期间接触到这样一位企业家,他不仅很早就提出了构筑中国式的知识企业这一十分“前卫”的观点,而且还身体力行,在自己麾下的企业进行了构筑知识企业的广泛试验,这位力主构筑中国式的知识企业的企业家,就是河…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发生了一些事情,很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三九”创始人赵新先,长虹原掌门人倪润峰黯然走下舞台;创维的黄宏生被射落马下;伊利的郑俊怀,格林格尔的顾雏军锒铛入狱。这些曾经的中国企业界风云人物、企业精英和企业英雄的最后结局,的确值得我们广大企业领导者深思。他们不但自己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结局,也深深伤害了所在的企业及作为企业家的群体形象。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严肃的命题,那就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论其所经营的是何种所有制企业,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以及如何正确地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一年的中国企业界虽有跻身世界企业家前30名的张瑞敏等一大批出类拔萃之辈 ,但也有一些曾在中国企业界风云一时的“大腕”或身陷囹圄 ,或濒临危机 ,或凄凉离世。这一现象 ,正引起企业界人士的一致关注。世事沧桑 ,几番沉浮 ,透过这些人物的荣辱兴衰 ,人们在扼惋叹息的同时 ,更多的是自省与思考。褚时健 :“59岁”现象1999年1月9日 ,中国“烟草大王”、原红塔集团董事长、总裁褚时健家破人亡 :女儿自杀、夫人走进铁窗 ,儿子远在异邦 ,自己也被云南省高院判处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发生这一幕人生悲剧 ,都是因为他在临退…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席卷全球,其冲击波遍及世界,我国经济已经并将进一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过冬”已成为企业界最为关切的话题。在此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渡过难关与抵御寒冬,继续生存、发展.本文从自强不息、练好内功、商机无限作些分析.以此为企业“过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大国崛起”的氛围中,对中国经济长期表现的预测已成为一门“显学”。 2009年5月,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计算得出,中国经济将在2009年年底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当即联想到姚余栋博士的另外一个预测:中国的GDP总量将在2029年超过美国,到2049年一也就是新中国100周年的时候,为美国的3倍!  相似文献   

17.
曹芳华 《企业文化》2008,(11):51-51
做得好的企业,被“当猪卖”了,做不好的企业伤透了消费者的心,被市场淘汰了。民族的希望也就渺茫了,大国崛起也就是空谈了。  相似文献   

18.
执行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的一门学问,去年才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一股热潮,以至于中国企业界把2003年称为“中国企业执行年”。然而,中国企业执行力水平和现状究竟如何呢?一段时间以来,我在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企业组织和员工执行力特训营”培训授课和企业执行力诊断与咨询,通过培训班上与参加培训的企业的交流和对大量企业案例的分析,我发现中国企业只有3%左右具有较好的执行力,有97%左右的企业处于执行不力和执行不到位的状态,即有97%左右的企业执行被打了折扣,大多数企业的执行力水平在50%左右,执行被打了50%左右的折扣!  相似文献   

19.
外交大丰收对中国企业界意味着什么?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2006年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所谓“大丰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面丰收;二是收获的成果有分量。中国外交有四大块: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2006年这四大块里均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从下列标志性事件中看到:2006  相似文献   

20.
京东方、TCL、联想、中海油、海尔,这些中国各自行业领域的“标杆企业”近几年相继走上了海外并购扩张之路。特别是近1年来,随着联想vsIBM、中海油vs优尼科等几起针对欧美著名跨国公司、标的额巨大的海外并购案例的出现,不论是国内企业界,还是国外企业界,都在惊呼: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