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创新性地总结出了NGO扶贫模式四大特征,分析NGO参与的必要性和可及性;并提出了掌握贫困现状及成因,主动争取NGO参与精准扶贫;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支持NGO参与,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学习NGO扶贫模式,引导政府扶贫工作人员实施精准扶贫;和实行项目化管理提升定点挂钩帮扶成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扶贫产业发展等要素投入成本的不断攀升,农村扶贫正进入高成本时代。因此,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工作显得很有必要,也是大势所趋。一、面临的困境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部门在农村扶贫中面临的高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政  相似文献   

3.
贫困问题是十分尖锐的民生问题。中国政府多年来致力于发展贫困地区经济,降低贫困人口数量,取得了瞩目成果。NGO可有效解决政府扶贫缺口,在教育、技术、文化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以具体项目为例,分析了NGO扶贫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扶贫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技能、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研究贫困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结合S青年公益组织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扶贫的案例,归纳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思路,以及在撬动整合资源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文章从理论、体制、政策层面进行反思,着重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农民工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社会(NGO)—政府—市场—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化、均等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精准扶贫的复杂性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社会组织因其自身具备的优势被纳入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然而由于制度困境和对资源的依赖,加上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能力困境,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受到了制约。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社会组织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让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熟完善,其身影频繁出现在我国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当中,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基层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农村扶贫中,有着贴近基层、覆盖面全和针对性强等特点而受到关注。文章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以江西省K县社区扶贫研究会这一基层非政府组织为例,对其在当地农村扶贫中的制度优势和运行逻辑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其他贫困地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瞄准与偏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在江西省16个试点村推行了NGO(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的村级扶贫规划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16个试点村的调研,从识别贫困户、项目的选择、监测与评估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贫困瞄准与偏离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地方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是导致贫困瞄准目标偏离的根本原因。而探索有效的参与式方法、制定补偿性原则的有效机制、进行贫困户的能力建设、限制村委会力量的参与、加强NGO与政府的合作和交流有助于提高贫困瞄准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口号提出以来,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政策实施,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制约农村贫困地区经贸发展的问题,导致脱贫效果不明显。为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尽快完成脱贫目标,需要针对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精准扶贫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贸发展的政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精准扶贫是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对在新时代中改进农村扶贫机制、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状态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着精准扶贫运行机制不科学、优秀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不足以及扶贫主体较单一等问题。应重点优化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建立信息化的精准扶贫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精准扶贫人才队伍,建立一元主导多方参与的扶贫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出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精准扶贫面临扶贫需求与扶贫供给"双重分散性"的挑战。而组织建设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措施。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着垄断、职能混淆和责任能力不对称等组织问题,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通过推进城乡统筹、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强化村社组织建设、农户协商参与等组织建设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正一、社会扶贫的概况1.社会扶贫的范围最早参与社会扶贫活动的是与农村联系多、资源动员能力强的政府部门。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参与社会扶贫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越来越多,但中央政府各部门和东部地区的各省市政府仍然是社会扶贫的主体。我国的社会扶贫包括定点扶贫、对口扶贫、企业扶贫、社会组织扶贫和国际机构扶贫。将这些扶贫类型视为社会扶贫有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不仅具备正当法律依据,而且也值得积极提倡,但是,由于当前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等各种原因,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们除进一步强化法律建设,还必须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完善程序制度,加强组织治理等各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全面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策略,精准扶贫则是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项农村工作,但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为了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缺乏内生性发展动力,存在返贫致贫的诱因和可能性,如何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后扶贫时代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贫困地区仍然需要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转变发展观念,借鉴乡村振兴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发力,夯实产业扶贫的发展基础,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对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了优化与完善,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问题较多,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分析了精准扶贫下农村公共管理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十八大提出:"今后10年扶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精细化扶贫。"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既符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需要,又意味着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权力模式从限权、控权到"分立、分治、分享"的转变。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与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以及构建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最终促成一个整合各方利益的制衡格局,不失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一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海洋问题频发对全球海洋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海洋社会组织作为具备海洋方面特殊性的社会组织,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文章通过对我国现有海洋社会组织发展愿景、使命以及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情况阐述和整理,认为我国海洋社会组织的参与主要有主张宣传活动、影响全球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分享海洋信息资源(直接参与),以及通过与国际NGO、联合国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海洋问题(间接参与)。总的来说,我国海洋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多集中在海洋环保领域,目前参与程度低、影响力度小,未在内陆登记备案和获得活动批准的港澳等境外海洋社会组织和大陆组织合作在国际上活动少,我国海洋社会组织管理与运作机制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妥善解决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老年群体的长期照顾问题。河南省S村幸福院NGO互助养老模式在其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中产生。S村作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特点较为突出的农村,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且该地区NGO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兴起时间较早、发展历程较长,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和易复制性便于在其他地区推广。基于S村幸福院的基本情况及NGO互助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分析其发展优势与机遇、面临的劣势与挑战,并提出NGO模式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非政府组织小额贷款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易县NGO小额贷款为例,从运行模式构成主体视角,分析了贷款管理者、资金、项目、农户等要素协调互动产生的四种耦合效应:示范带动效应、风险规避效应、资金放大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同时指出,尽管易县NGO小额贷款很好地借鉴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核心理念,成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扶贫贷款模式,但在充实贷款本金和扩大贷款覆盖面方面仍存在局限,其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王萍  杨敏 《农村经济》2020,(4):34-42
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制约着农村发展。生态扶贫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是农村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农村生态扶贫既是实现绿色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现实要求。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农村生态扶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滞后阻碍农村生态扶贫进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严重脱节、生态扶贫合力弱化、生态扶贫成果难以巩固等方面。破解农村生态扶贫困境需要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共同发力,明确扶贫参与主体的职能,构建农村生态扶贫的"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机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机制,有效预防返贫风险;实现农村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减贫效应的三重目标。  相似文献   

20.
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农村贫困社区旅游开发中参与的内涵、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及其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实践框架进行分析,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一种持续的旅游扶贫模式,是开发式扶贫的制度创新过程。最后,对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